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宁国市生态渔业开发

2021-4-10 | 农业

 

宁国市地处皖东南,全市总人口为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43.6%。全市总面积2487km2,耕地3.85万hm2,水产养殖面积4800hm2。宁国市曾是安徽省唯一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安徽省文明城市。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7.1亿元,财政收入2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势必有大量生活污水进入境内水域,使该市境内河流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状态,从而对该市的水产养殖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严重威胁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宁国市水产养殖及生态渔业现状

 

宁国市原有的渔业经济基本是以捕捞业为主的单一渔业经济,受历史习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水产养殖业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养殖方式基本上是沿习春放冬收的粗养方式,养殖产量极低。自20世纪80年代初,该市开始进行池塘精养鱼试验,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发展速度较快,至2011年养殖面积达1466.7hm2,到2011年末,拥有各类养殖水面4800hm2,水产养殖总产达6430t,渔业总产值1.7亿元,水产品产值8800万元。其水产养殖品种也从原有单一的常规鱼类增加到现有的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光唇鱼、光倒刺?、鳜鱼、鲈鱼、花鱼骨鱼、青虾、河蟹、黄颡鱼、翘嘴红?、牛蛙等20余个品种。

 

在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宁国市的生态渔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3种:一是种草移螺养殖河蟹。在河蟹养殖池中种植底层水草,如苦草、伊乐藻、菹草、马莱眼子菜等,同时移植田螺,通过水草、田螺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种养殖方式已在本市河蟹养殖中全面实行。二是做到各养殖品种间的合理搭配,借助各养殖品种间的食物互补关系保持养殖环境的平衡状态,如在草鱼养殖塘中搭配放养白鲢消耗水中的有机质。三是在常规鱼养殖池中套养鳜鱼、河蟹、甲鱼等特种水产品,通过适当控制常规鱼的放养密度,降低养殖产量,这样既可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又保证了较高的养殖效益。四是进行池塘生态修复改造,清除淤泥可加深鱼池进而提高养殖单产,同时清除出的淤泥还可作为肥料种植草食性鱼类的饲料草[1-3],起到改善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的双重作用。

 

2生态渔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宁国市生态渔业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地受养殖技术、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经济实力的影响或制约,生态渔业建设与本市的水产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不相适应,如片面追求产量,严重影响养殖生态环境;不注重合理搭配放养,造成养殖环境差和效益低;池塘年久失修,养殖条件严重恶化;水草品种不对路,净化水质能力弱等。

 

3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对策

 

3.1优化水草品种,净化养殖环境

 

宁国市河蟹养殖池塘种植的水草是苦草、菹草、马莱眼子菜等净化水质能力弱的水草,甚至还有以水花生作为隐蔽物的,而这些水草净化水质的能力比伊乐藻要差得多。据初步测定,伊乐藻生长茂盛的河蟹养殖池水中H2S、NO2-的含量较低,一般保持在0.05~0.15mg/L,而以种植菹草、马莱眼子菜为主的虾蟹养殖池H2S、NO2-的含量一般为0.2~0.7mg/L,二者含量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以水花生作为隐蔽物的池塘,由于水花生遮光后,池塘中的氧气含量低,H2S、NO2-含量较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由于H2S、NO2-均可严重影响虾蟹血液携氧能力而影响其呼吸功能,致使虾蟹的生命力大大降低,病害增多而造成其大量死亡,严重的甚至导致养殖失败。另外由于伊乐藻不耐高温,在池塘中可搭配种植黄丝草、轮叶黑藻,并通过加强管理,使水草在河蟹生长旺季的覆盖保持在60%~70%,以确保河蟹养殖的高产、高效。

 

3.2突出设施配套,提升现代渔业产业承载力

 

把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增强渔业产业承载力和集聚带动力的重要抓手,以现代渔业示范区为重点,着力规划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区、休闲渔业观光旅游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区等功能区块。重点加强养殖配套设施建设,如增氧机、微孔增氧设备、投饵机等;加工区主要是大型冻库等加工流程设备以及废水处理循环设备[4-5]。

 

3.3推广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在同一池塘内养殖不同食性和栖居不同水层的水生生物,充分利用池塘物质转换各个环节的饵料生物和水体,提高池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池塘的不同水层鱼类、鱼鳖、鱼虾、鱼蟹混养等,养殖鱼类的排泄物或残饵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变成可被浮游植物利用的营养盐,虾蟹摄食残饵等有机碎屑;在养殖过程中还可利用微生态制剂等有益菌调节水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水中溶氧,充分利用池塘物质转换各个环节的饵料生物和水体空间,提高养鱼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可进行轮捕轮放,捕大留小,连续高产。因此,这种养殖模式具有高效、稳产、减少用水量和有机物排放量的优点,能有效提高整个养殖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达到持续、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3.4加快池塘修复改造步伐,挖掘渔业生产潜力

 

宁国市部分养殖池塘老化,养殖产量和效益很低,亟需进行改造。据粗略估算,如通过改造后平均加深池塘1m,可增加常规养殖品种产量约1.80~2.25t/hm2,在不增加养殖面积的前提下,若全市每年改造池塘66.67hm2,则可增加成鱼总产量120~150t,增加收入156万~195万元。同时通过池塘改造,减少了池塘底层的有机质,减少污染,提高水产品质量,实现环境与效益双赢。

 

3.5加强人工放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人工放流是水产资源增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将人工培育的经济水产品苗种或采捕的自然苗种进行人工投放,使其在一定自然水域环境中生长,用以补充日趋减少的资源量或填补某种资源的空白。宁国市每年在大中型水库和境内主要河流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据评估,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显著,水域渔业种群结构得到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