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管理 » 正文

大峡谷旅游价值研讨

2021-4-10 | 旅游管理

 

泰宁寨下大峡谷位于泰宁县城以西约16km的寨下村一带,是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04年在申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中发现的可供开发为地学与生态旅游的景区之一[1]。峡谷内丹霞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地质遗迹众多、科学内涵丰富,现已建设成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开展丹霞地貌科考、科普、地学与生态旅游的主要景区。

 

1寨下大峡谷地质概况

 

寨下大峡谷位于泰宁梅口白垩纪红层盆地西侧,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上,是受区域性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发展、形成的晚白垩世裂陷盆地[2]。盆地内沉积有上白垩统沙县组、崇安组。崇安组为紫红色厚层-块状砂砾岩、砾岩,夹砂岩、粉砂岩透镜体,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等。砾石成分复杂,受物源区岩性控制,以变质岩砾石为主,砾径大,分选差,呈次棱角状,少数呈次滚圆状,属冲积扇相及冲洪积相沉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崇安组发育断裂及垂直节理、裂隙,经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形成山原-峡谷型青年期丹霞地貌[3]。泰宁寨下大峡谷方圆面积约2km2,区内丹霞地貌峰丛连绵,巷谷交错,沟壑纵横,崖壁高耸,洞穴密布,谷底的崩塌岩块、碎块、错落体怪石嶙峋,是泰宁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寨下大峡谷由近南北走向的悬天峡(金龙谷)、北西走向的通天峡(雁湖峡)和北东走向的祈天峡首尾相连构成的一条三角形的地学旅游线路,全长约5km,是泰宁世界地质公

 

2寨下大峡谷主要地学旅游景观

 

寨下大峡谷具有地学科考和观赏价值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有丹霞迎客、鲫背岩、天成关、金龙谷、金龟爬壁、金龙线谷群、弥勒峡、天穹岩、天星岩、雁湖峡、通天峡、云崖岭、通天碑、紫云壁、翠竹湖、梦霞壁、千藤壁、祈天峡、百态岩、双连洞、齐天崖、藏经崖、将军岩、倚天剑、千佛岩、栖枭岩以及金龟寺叠瀑、线瀑、壶穴等景观。

 

(1)丹霞迎客(驮象岩):崇安组紫红色砂砾岩在地壳应力作用下发育垂直节理、裂隙,经流水侵蚀及重力崩塌,砂砾岩沿节理、裂隙逐渐崩塌、收缩,形成由陡直崖壁围限,底部相连的堡状、墙状山体。金龙谷口由近于南北向平行排列的5座石堡、石墙组成的丹霞峰丛,犹如五只大象在热情迎接八方宾客(图2)。

 

(2)天成关(崩塌堆积):受重力作用,崖壁上巨大岩块及岩屑等碎屑物崩落至坡脚或谷底,把狭窄的谷地堵塞。天成关两侧高耸的崖壁沿南北向及北西向断裂、裂隙崩塌,谷内岩块、岩屑堆积、阻塞谷道形成山岭,成为进入金龙谷的天然关口。

 

(3)金龙谷(悬天峡):为流水沿紫红色巨厚-块状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层近南北向断裂侵蚀,以及风化剥蚀、重力崩塌,形成长约1km,谷底宽2~30m,谷壁高70~150m,谷底较平坦的“U”型巷谷。金龙谷深邃幽长,似苍龙藏卧在群山之中,巷谷两侧壁立千仞,赤壁突兀,洞穴悬空、千姿百态,谷内小溪流水潺潺,翠竹随风摇曳,藤萝攀岩附树,犹如世外桃源(照片1)。

 

(4)天光窄现(一线天):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崖壁沿北北西向的垂直节理和裂隙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形成前端开口、末端闭合的深切狭窄线状谷地,称“嶂线谷”。谷长约30余m,谷顶宽0.5~1m,谷底宽小于0.5m,谷壁高30~40m。谷内极其狭窄,两壁岩块尚未完全分离,是线谷的雏形。

 

(5)金龟爬壁(张裂体):丹霞崖壁常发育与崖面平行排列的垂直节理和裂隙,受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及临空面重力作用,崖壁上岩块沿垂直节理逐渐向临空一侧倾斜张裂,形成与崖壁分离,直立的张性破裂体[4]。“金龟爬壁”巨大的直立岩块是崖壁沿近南北向垂直裂隙产生风化和张裂形成的张裂体,斜而不倒,酷似一只爬壁的金龟,亦像一尊倚崖而立的大金刚(照片2)。

 

(6)裂隙一线(二线天):紫红色巨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层因构造作用产生北北西向的垂直裂隙,流水沿裂隙下切形成上部稍宽下部狭窄的线谷。线谷顶部宽0.5~2m,谷底宽0.2~0.5m,谷壁高40~50m,长50余m,两壁岩块似断还连(照片3)。

 

(7)三线天:流水沿紫红色砂砾岩北北西向的垂直裂隙下切以及风化剥蚀,形成上宽下窄的“V”型线谷。谷顶宽1~2m,谷底宽0.5~1m,谷壁高40~70m,谷长40余m。该线谷极其狭窄,谷底坎坷不平(照片4)。

 

(8)弥勒峡:金龙谷中段的弥勒峡是谷中之谷。是近南北向的断裂经流水冲刷、侵蚀形成的两侧崖壁均向东倾斜,倾角约80°的同斜巷谷。谷长70m,谷壁高80~120m,谷底宽3~4m,最窄处仅2m。谷壁在横向及纵向上都略呈波状起伏,是由水平流水长期侧蚀和垂直流水侵蚀形成的波状崖壁,颇似弥勒佛的肚皮,故称“弥勒峡”(照片5)。

 

(9)天穹岩:为典型的穹窿状洞穴,直径约20m,高约20m,镶嵌在50m高的峭壁之上,洞中套洞,如同天穹的繁星(照片6)。穹窿状洞穴是套叠型洞穴的特殊类型,是垂直水流受表面张力及砂砾岩孔隙的吸附作用,沿崖壁自上而下呈扇形流淌,浸润、冲蚀崖壁,砂岩、含砾砂岩等软岩层湿胀干缩,产生片状风化剥落,崖壁逐渐被蚀内凹,形成圆弧形内凹的穹窿状凹洞,穹窿状凹洞的内壁还形成次级凹洞。这种浸润、片状剥落随着季节性降雨而周期性重复,次级凹洞随主洞扩大而扩大,形成洞顶及围壁皆呈圆弧形,内壁分布次一级圆形、椭圆形洞穴的大型穹窿状洞穴[5]。天穹岩南侧约50m峭壁上的天星岩亦为穹窿状洞穴,洞穴直径约15m,高约10m。

 

(10)金龙四线天:是流水沿紫红色巨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层近东西走向垂直节理、裂隙,侵蚀下切,形成上宽下窄的“V”型线谷。金龙四线天线谷顶部宽1~2m,谷底宽0.3~1m,谷壁高约60m,谷长约80余m。掩映在翠树绿草之中,狭窄的谷底仅容游人侧身而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