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公共管理 » 正文

血吸虫疫情回弹成因分析

2021-4-10 | 公共管理

 

湖南洞庭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从建国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努力,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此后10余年间疫情出现了明显的反弹,钉螺面积急剧增加,血吸虫病病人数量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人数和晚期病人增多,死亡人数亦有增加,流行区域扩大。导致这一时期血吸虫病疫情在湖南明显反弹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钉螺孽生环境的复杂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血吸虫病流行的湖南疫区各县市地形复杂,水网众多,洲滩遍布,钉螺孽生的环境极其复杂。导致钉螺扩散原因较多,除打湖草、捕捞鱼虾、附着于船只等交通工具随之迁移外,还有通过引用疫区水源造成钉螺随水流扩散等。1979年,安乡县安福公社一段低洼的丁字沟渠内发现钉螺,经调查是因以往年年通过渠道用虹吸管引用10多里远的垸外疫水抗旱,钉螺随浪渣扩散到此①。

 

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疫区各县市的生态环境经常发生改变,形成适合钉螺孽生的环境,再加上钉螺繁殖能力较强,以及传染源的广泛存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疫区新感染、重复感染与急性感染病人时有发生,疫情出现回升。澧县梦溪公社外洲鳝鱼坝原为非疫区,1978年从七里湖疫区引栽芦根把钉螺带入,到1980年逐渐发展成为有螺洲芦苇洲,转化为新疫区。安乡县安丰公社兴保大队外洲,1974年是少量草洲,仅有钉螺面积432亩,钉螺密度每平方尺0.6只。1975年后逐渐栽种鸡婆柳,面积达2266亩,全部成为钉螺孽生地,1979年查螺每平方尺平均达49只,阳性钉螺占1.2%。这个大队的病人也随之增加,以学生为例,1979年以前的几年检查学生521人感染者仅19人,占3.6%,1979年检查502人,病人达58人,感染率增加到11.5%②。

 

洞庭湖地区环境的复杂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给血防工作中查灭螺、查治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使血吸虫病疫情呈现出不断反复的状态。安乡县安凝乡亿中村与湖洲仅一堤之隔,垸内外均有钉螺,1983年发生成批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病人71人,1984年仍发生急性感染47人。虽每年灭螺两次,普查普治一遍病人,1985年仍有2例急性病人,上半年对易感地带实施灭螺后,下半年考核,钉螺阳性率仍高达27.02%。南县三岔河乡联兴外洲在1984年前一直无钉螺孽生,随着洲土的淤积与植被的形成,1984年发现有螺面积792亩,每平方尺平均密度1.07只,阳性螺占2.56%,紧邻有螺外洲堤边的两个村,1985年7月便发生急性感染20人③。

 

二洪涝灾害的频繁爆发

 

湖南是一个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频繁爆发的地区。这一时期洪水多次泛滥,是血吸虫病回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洪涝灾害的频繁爆发,造成了钉螺大面积扩散。洪涝灾害爆发时,经常造成溃垸,而垸外往往钉螺密布。一旦溃垸,钉螺则随波逐流向垸内扩散,导致钉螺面积增加,形成新的螺点。据相关资料统计(见表1),1980~1991年11年间,除1985、1987、1989、1990年没有因溃垸而增加钉螺面积外,其他年份都或多或少因溃垸而造成钉螺面积增加,其中1980、1989年两年增加的面积最多,分别是46501、32341亩。表1显示,1980、1981、1982、1986、1988、1991年都有因溃垸而造成钉螺的新扩散。如七里湖农场六大队原已基本无螺,1980年溃垸后于10月中旬查螺,在主沟旁的垦基上查螺491框(1框即1平方尺),其中291框有螺,获活螺1232只,平均每框2.5只②。

 

另一方面,洪涝灾害的频繁爆发,造成群众成批感染血吸虫病,特别是急性血吸虫病。洪涝灾害爆发前后,参与抗洪抢险的人员频繁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1979年,湘阴县横岭湖围垦灭螺蓄洪区汛期溃垸漫水,在该垦区从事生产的金龙公社联新大队(原属非疫区)有9个劳动力下水拆棚,全部感染急性血吸虫病①。1980年,澧县因水灾严重,造成溃垸26处,血吸虫病疫情也随之加重,特别是急性血吸虫病骤然增加,水灾期间共发病82人,相当于全县1979年元月至10月急性病人的16倍。87%以上的病人集中在七里湖农场的第七大队。第七大队共计人口1176人,溃垸前于3月份查病948人,阳性29人,阳性率3.05%,溃垸后于9月下旬查病906人,阳性132人,阳性率增到14.5%②。

 

三经济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城乡人口流动大大加强,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钉螺随各种不同的载体迁徙扩散,形成新的有螺区,促使血吸虫病的传播扩散。

 

为了提高产鱼量和解决饲料不足问题,湘阴县东湖渔场80年代初开始收购湖草喂鱼。1982年渔场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各作业组竞相收购湖草,全场收购湖草的数量比往年大大增加。据统计,1982年仅3月9日至4月9日全场共购进湖草40多万斤。县血防办派人前往调查,结果在堆集转运湖草的码头和投放的鱼池发现了钉螺。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东湖渔场因收购湖草扩散的钉螺面积达到950平方米④。1989年华容河发现钉螺,究其原因是由于1980年六门闸船闸建成后,每年有约45万吨船只由洞庭湖直接驶入内河,附着在船壁的钉螺被带入河道,在适宜环境中生存繁殖,形成新的有螺点⑤。1985年,临湘县在远离疫区的县城造纸厂芦苇贮放场新查出扩散性钉螺面积32亩⑥。扩散的钉螺繁衍发展,最终形成新的疫区。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必然促使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强,每年进入疫区活动的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活动方式亦更加复杂化、分散化,特别是来自非疫区或基本消灭疫情区的人员,既缺乏防护知识,又属易感人群,更易感染。汨罗县楚塘、白塘两个乡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十余年,1985年11月份部分群众到屈原农场凤凰山外捕鱼,23人发生急性血吸虫病③。据益阳县千家洲乡新华等两个村2400人的初步调查,经常在洞庭湖从事捕捞等生产作业的有480人,占总数的20%。1985年8月,沅江县稻香村和南县联兴村,一次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2人⑦。1988年,益阳县白石塘乡发现新疫区,经调查乃因个别居民自百里外万子湖疫区捞鲤鱼卵草繁殖鱼苗,带入钉螺衍生繁殖所致⑧。疫区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使人们接触疫水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血吸虫病患者增多,疫情出现回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