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职业教育
摘 要:以发表年份、研究范畴、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等为单位时近二十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的中高职衔接尚存在“研究的稳定度尚欠培育、研究范畴的延伸度尚欠笃厚、主体间的沟通度尚欠夯实、主题间的整合度尚欠提升”等问题,认为今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研究应通过“培育研究稳定度、挖掘研究范畴深度、强化研究群体间的沟通度、烘托人文关怀愿景”等途径来加以完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研究;述评
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该研究历经20多年的发展.现其理论体系正经历着由散乱到系统、由外在到内涵的发展过程。本文以“中高职衔接”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跨库精确检索,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以发表年份、研究范畴、研究主体分布、研究主题分布等为单位,对检索到的近二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研究分布回眸
(一)年度分布与剖析:研究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研究的稳定度尚欠培育
通过相关的文献检索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直到上个世纪末都鲜有人问津,只是到了本世纪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并日益丰富。笔者以“中高职衔接”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可以归纳出本研究近20年来的基本发展态势(见图l所示)。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起始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然而,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在1985年到1999年这期间,所产出的关于中高职衔接的文献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另外加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家长的配合度欠缺.所以这一时期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大多流于表层,学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鲜有关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伴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激励政策的出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且逐渐确立起了其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地位”。伴随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一时期我国的中高职衔接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步伐得到了加快.衔接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图1中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便可以清晰地看出.2000年以来.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成果在日益丰富,这也表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发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态势。但是,由图l也还可以看出,中高职衔接相关研究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式的增长,而是呈骤升骤降的脉动式增长。这种脉动式变化充分表明中高职衔接研究的稳定度还极欠培育。
(二)范畴分布与剖析:范畴的覆盖面有所拓展,但范畴的伸展度尚欠笃厚
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仔细分析.发现该研究涉及范畴较广泛,主要体现在“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中高职衔接的方法”两个方面。
1.衔接模式的研究:外延型与内涵式交融。对于中高职衔接模式,学者们倾向于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分为两种.即学制衔接模式与非学制衔接模式。学制衔接模式,也被称为是外延型衔接模式,具体来看它又可以被分为两种操作模式:(1)一贯制衔接模式,也即是“五年一贯制”,此种衔接模式基本符合ISCED的标准.可被视为“3B+5B”的办学模式;(2)分段式衔接模式,有的学者也称之为“对口招生”模式.即中职学生毕业后参加规定的考试而取得进入高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到目前为止,许多中职学校都采用了“3+2”,“3+3”模式,或则是“4+2”模式。在对于“对口招生”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认可对口招生在沟通中高职方面所发挥的桥梁作用.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回避和否认这种考试制度给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弊端.即为了所谓的“升学考试”,中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同时由于中职生源素质偏低,结构差异明显,这也就加大了高职办学的难度。但是,在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之后,“对口招生”模式也在趋于合理化,其对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减弱。所谓的非学制衔接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它主要是通过灵活的教学制度以及一定的教学评估手段(如考试),对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申请人员进行考试或评估,使达到高职教育入学标准(如专业能力等)的人员能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实现中高职的衔接。目前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这两种模式正相互补充、有机融合。
2.衔接方法的研究:宏观策略与微观方式交互。对于中高职衔接方法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者也做了许多的探索。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宏观策略与微观方式交互的衔接方法体系。就宏观层面的具体策略主要有:(1)试办综合高中。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三年级分流。”综合高中不仅能够缓解日益严重的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中学习与高职入学口径相脱节的局面。对于此,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鉴于我国教育资源和办学经验的局限性.综合高中在我国目前还只能处于摸索阶段,只有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才能为大规模的开展创造诸多方面的条件;(2)建立高职预科。对于高职预科的尝试在我国早已有之.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看到其理想效果,研究者建议借鉴国外的有利经验,充分明确建立高职预科的各个责任主体;(3)建立完善的保送机制。保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即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直接通过面试入学,通过学校自身的推荐而得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深造。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严密和公正的原则,以真正保证优质资源能够获得推荐的机会。此外,研究者对于微观层面的衔接方法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过程本身的培养方式、课程、考试等环节来具体阐释的。主要表现在:(1)分门别类培养。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三种具体方法,分班培养,分类型培养,此外.还包括部分高职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试办4年制本科的方法;(2)课程衔接。学者们普遍认为课程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但课程的实施现状仍是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错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教育部积极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通过构建统一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并开发了相应的统编教材,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综合课程。对于综合课程的实施,帮助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而为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时研究者也发现综合课程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和高水平的设备,而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考试衔接法。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四套五办”的中期分流和对口升学都是采用考试的办法.这种方法通过考试将成绩优秀的中职毕业生选人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