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正文

制度技术资源和生态经济的相互作用

2021-4-10 | 宏观经济

 

1制度-技术-资源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环境与经济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形式,是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是融合人类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经济。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业等。生态经济是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具有密不可分。

 

生态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创新首选表现为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包括再循环技术、资源削减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从资源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环保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表现为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智力资源对环境物质资源的替代和经济活动的知识化、生态化转向,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生态经济正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推动全球经济转变,在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增长。

 

建国6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10倍,矿产资源就消耗增长40倍。我国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相当于世界总量的大约4%,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水资源短缺、浪费和污染相并存,土地质量严重退化,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矿产品需求量迅速增长,矿产资源盗采滥挖或掠夺性开采造成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制度、技术、资源、资本、环境和GDP等不同性质的因素,其中制度、技术、资本、资源处于系统的投入品角色。

 

(1)制度。制度是社会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约束、规范、协调人们关系和行为的习惯、规则、信念的契约关系,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因素,是区域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从结构上看,制度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规则、国家制定的正式规则、实施机制3部分组成。意识形态、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非正式规则,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以指导思想作为正式规则的理论基础。政治规则、经济规则、部门规章、契约等构成正式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的行为规则。制度具有自我强化和报酬递增的机制,制度变迁过程中,在既定方向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正确的初始方向形成良性循环的制度变迁,出现偏差的初始选择方向造就错误的制度变迁路径,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率的状态下。生态经济的制度因素直接规范了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节约、治理资源等行为的制度安排,如制定统一规划和开发资源的权利、组成资源统一管理协调委员会等,制度的有效性依赖于法律明确的权力、义务、职能,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2)技术。经济增长总是先由某个部门的技术创新开始,使该部门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扩大市场,扩大对其他部门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生产和生活消费中的节约3个基本途径都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生产生活中的节约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经济的提升仅仅发挥有限的作用,技术创新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的直接动力,科学合理的管理能保证生产力系统持续高效率运转。通过技术创新的资源消耗降低表现为优化设计、制造、管理的经济效率提升。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的生态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技术特征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集中回收与处理废弃物,在生产企业内处理污染,有效提高经济效率[1]。

 

(3)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效支配可以通过经济关系提高经济效率,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产业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通过“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在国家可持续资源效率和需求总量控制的目标要求下,资金来源、投资规模、投资主体、项目性质都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政策、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效率指标,推动产业技术可持续发展[2];在资源推动型和投资效益型的发展阶段,资源投入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发展速度,在符合微观投资效益下,建立起合理的产业联系,按照协作与专业化原则组织扩大再生产,挖掘企业潜力,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向生态经济、集约型方式转变,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单一型生态经济、结合型生态经济、复合型生态经济的互动。3个层面的生态型经济,体现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层层推进,每1次的推进,都将促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制度-技术-资源协同影响生态经济的非线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资源利用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源利用过程中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反作用于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就会受到限制。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元素包括技术、技术传输渠道、潜在使用者及其决策过程等,表现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影响生态经济效果的资源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有形存量;资源供应链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各种不同资源之间的隐含的非线性相关关系深深影响着供应链资源的精确规划或结构性调整,优化供应链的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现象,提高资源的效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人力资源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方面的投资。从行为的角度看,投资者在决策时主观概率设定并不是无偏的,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回避风险,容易把自己的预测建立在不确定信息基础上,将过去的信息和经验糅合到当前的行动中。财力资源体现在资本市场,从众心理引起的不连续突变现象,表明资本市场在某些时点或者某些条件下存在临界水平,从而形成无规则市场[3]。资本市场的投资周期具有多样性,不同周期或尺度的统计分布曲线是自相似的,表明资本市场具有自相似现象的分形结构,这种结构对局部的失调具有自调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典型表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