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态建设论文
一、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意味着进步和开化,如果一种文明不是出自整体长远的考虑,并且为了这种文明付出了惨重代价的话,那么这种文明仅反映了狭隘的文明,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文明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与自然界几乎完全走到了对立面上,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必将被正视并付诸实践,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涵义的研究与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主要是,当从文明发展的历史形态维度上应用生态文明概念时,它是指一种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社会整体状态文明,当从文明的构成成分维度上应用这一概念时,它便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内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党的十七大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①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四位一体的文明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大厦。其中,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而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即生态化了的物质文明、生态化了的精神文明、生态化了的政治文明。2011年3月14日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②这是我党注重科学发展,强调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政府责任的必要性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市场失灵”决定的
通常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资源环境领域里却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
首先,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在资源环境领域的经济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所谓外部经济性是指一些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把一部分效益免费转移给其他市场主体的现象,即某一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用,如公共产品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未付费的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消费,使“搭便车”成为可能,导致提供这种物品的市场主体收益外部化,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是不会提供这类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指某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虽然造成了经济损失,但该市场主体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追逐利润,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构成了社会成本,而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的成本却由全体公民承担,企业在导致污染的生产活动中盈利,造成“公地悲剧”现象。这就意味着当外部效应存在时,自由市场无法正确反映市场主体的成本和收益。
其次,市场无法正确反映资源环境的价值。市场之所以能够有效配置物品,是由于它能够通过价格反映物品的稀缺性,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任何物质的存在只有通过劳动和交换转化成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时,才能成为被社会承认的财富存在,却不容易把不通过劳动和交换就可以使用的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进行正确的反应,因而,在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人造资本被视为限制性要素,被消耗的自然资本却被视为非限制性要素。由于市场主体天生具有逐利本性,期待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完成只能是一种幻想。
从理论上讲,导致市场失灵的每一个因素都暗含着政府的潜在作用,当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失灵时,政府必须从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出发,主动出来干预调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政府具有的公权代表性特征决定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性特点和政府的公权代表性特征,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生态环境明显地体现出社会的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应当由代表全体公民意志的机构来行使管理权。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具有其他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无法比拟的公共代表性,它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能够合法地代表一个国家或一定行政区域行使公共权力,具有对本国各地区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强制力,能够协调各区域共同解决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生态问题的跨区域性、跨国家性特点,决定了在涉及到生态环境领域中的跨地区或跨国家合作时,需要政府代表本地区、本国全体人民作出决策。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威的代表,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与效果的最大权重因素,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
(三)是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伦理本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还是人自身生存和发展。协调是事物处于平衡、有序、和谐的一种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力求改变以往人类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与自然界不协调的状况,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条件,生态文明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主张将人类的消费和生产规模控制在地球资源确能支持和环境能容纳的范围以内,确保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在地球上健康幸福地生活。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与生态文明理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政府责任。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政府责任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生态人
生态文明决不等同于一堆经济数字和图表,其核心内容是人的生态化,即在心理、行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把传统人彻底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与传统的经济人或主体人不同,他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追求当代人利益和后代人利益、人的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一体化、最优化的人,是实践活动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的人。生态人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设,是对传统经济人或法律人等类型的完善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