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城市生态论文 » 正文

国家公园的科学与保护价值研究

2021-4-10 | 城市生态论文

国家公园是由政府划定和管理的保护地,具有保护和展示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保护模式,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探索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9〕196号),并在《国家公园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中将大围山列入全省建设国家公园试点之一。大围山国家公园拟依托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理坐标东经103°22′32″~104°00′33″,北纬22°35′32″~23°04′34″,西北至东南走向,形状呈狭长形,地跨河口、屏边、蒙自、个旧四县(市),总面积39216.9hm2。

在前人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研究,及2010年对该国家公园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与游憩价值进行评价,以期为国家公园的准确定位、保护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科学与保护价值评价

大围山国家公园地处热带北缘,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势,悠久的地质历史,高度异质性生境,加之在地质史上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保存了丰富的物种资源,特别是众多的古老种和珍稀特有种,其气候、植被、植物和动物区系在全国、全球也具有代表性,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科学和保护价值主要表现如下。

1.1代表性

大围山处于“田中线”的东南端,是泛北极植物区与泛热带植物区的交界处,也是东亚植物系中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两个成分的交汇处,是中国植物区系中最为重要的区系结之一。因此,该地区植物区系对中国乃至东亚都有代表性,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和被子植物的发生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滇东南作为中国特有物种的分布中心,这里有中国特有属34个,地区特有属5个;中国特有种2171种,地区特有种302种,大围山国家公园包括了其中大部分特有属、种,是这一区域的典型代表[1,2,3]。

大围山国家公园的森林生态系统比较特殊,该国家公园海拔高差达2200m以上,分布有极为完整的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等植被类型。其中在该区域以云南龙脑香、隐翼为标志种的湿润雨林是我国大陆湿热性最强的热带雨林类型;以马尾树为优势树种的马尾树林,面积达上百亩,马尾树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以上热带山地森林在云南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对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植物区系以及古植物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同时,大围山国家公园也是分布有许多具有中国和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类群的典型代表区域。①苏铁类植物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珍稀植物,被学术界誉为“活化石”,它的发现曾轰动了植物学界。我国苏铁属植物有24种左右,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四川、贵州等省。其中大围山国家公园内共有5种野生苏铁,种类丰富,是世界上罕见的集中分布区。这不仅打破了学术界认定的一个地区只能出现一个苏铁野生群落品种的定论,也为人类研究苏铁、古气候、古地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4,5]。②桫椤科共8属,约900种,广布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南半球,少数种类可分布到约南纬50°的寒冷地带。中国有3属,约20种。目前已知云南有桫椤科植物3属,11种[4]。由于该大围山国家公园是云南向东南亚和云南向华南、华中过渡的交错汇合地带,又是古植物的良好避难所。因此,该地区的桫椤科植物最为丰富,除阴生桫椤、毛叶黑桫椤和卧茎黑桫椤外,其他8种都有分布,占全国总种数的40%左右,占云南省的72.7%。③秋海棠属在亚洲共计有14个组,中国有9个组,其中大围山地区就有6个组之多,共计有42种。根据各组之间的系统关系,大围山几乎包括了从原始到进化或特化的所有类群,而且在种、组之间有较丰富的中间类型,因此可以说大围山是秋海棠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之一[6]。④大围国家公园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共记载了竹类植物15属,32种,其属数和种数分别占云南所记载竹类植物属数的53.65%,种数的14.5%。其中竹属类群结构以原始类型占优势,有8个原始属,约占我国原始竹属(15属)的一半以上,这些原始老古的竹类植物不少是我国或云南的特有属种。它们是大围山国家公园植物资源的精华部分,是国家公园主要的保护对象之一[3]。

1.2完整性

由于大围山国家公园的主体部分处于几县交界的偏远地区,人为活动较少,因而国家公园内的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植被连续性分布,面积大,能为保护对象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道,有利于生物群体的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同时完整的生态系统还起着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空气,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对保障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以及长期持续地为人类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1.3多样性

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就其内涵来看,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而人文资源的多样性可以从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来表述。

1.3.1生物多样性

1.3.1.1遗传多样性

在遗传多样性方面,从生物地理单元观点出发,这里是植物种类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保留着不少古老种类,同时也是许多植物种类起源和扩散中心。按照起源中心学说,在一个物种起源并且随后散布到别的区域过程中,群体遗传变异应是最大的。国家公园有许多进化和较进化的科属,有些古老的科也有一些较进化的类群。

1.3.1.2物种多样性

保护区内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温差变化不大。因此保护区有着优越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区内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国家公园内已记载有维管束植物241科1226属4043种,其中蕨类植物50科127属282种;有种子植物191科1099属3761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2属25种,被子植物183科l087属3736种),占中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4.9%。其中秋海棠科、兰科是大围山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植物类群,秋海棠科的秋海棠属42种,占中国秋海棠属物种总数的46.7%,兰科158种,占云南兰科植物种数(764种)的20.7%[2]。与野生植物一样,大围山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也非常丰富,兽类82种,占云南兽类总种数的27.7%,占全国的16.5%;鸟类285种,占云南的29.4%,占全国的19.6%;两栖类53种,占云南的52.0%,占全国的19.0%;爬行类近60种,占云南的39.9%,占全国的16.0%;鱼类70种,占云南的17.6%,占全国的2.6%。在1998年考察中发现两栖爬行类新种1个(大围角蟾),国内新记录2个(细线蛙、长趾蛙),省内新记录2个(红吸盘小树蛙、细鳞树蛙),大围山地区特有种6个(大围角蟾、突吻湍蛙、黑眼睑小树蛙、白颊小树蛙、棕褶树蛙、地蜥一种)。大围山国家公园的面积仅为39216.9hm2较小,而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种数则较多,说明了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