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教育相关
摘 要: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是西方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运用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师生思想活跃、研究气氛浓郁。在德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探讨式”教学模式中与有效地溶入包豪斯“双元制”教学理论,形成了新型的、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这对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美术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综合素质,教学形式,毕业论文发表
一、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
1809年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便着手改革普鲁士的教育制度,取得了非凡成就。1810年在柏林建立了一所高等学府柏林大学,她在世界教育史学界之中被称之为“第一所现代大学”。洪堡提出了举办大学的“三项原则”:即独立、自由与合作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原则,以及科学统一的原则;在大学的教学中,第一要使学生对于各种科学的统一性有所了解,第二要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大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引导学生从事研究,学生的任务应当是发展独立研究能力。这样做的目的,一开始是想给那些有意在今后从事职业研究的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训练,但没有想到这却导致了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研究不再只是私人的事情,而是成为老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事情。老师指导学生的工作,以一种对他们无论今后从事研究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有益的方式组织起来,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柏林大学除了将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引入大学课堂,并坚持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原则以外,从一开始就把致力于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任务,将授课作为从属的任务。传授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教授知识,将培养记忆力、理智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与科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也逐渐形成了,成为德国大学教学特有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德国“双元制”艺术设计教育
二十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校长格罗佩斯等人的努力下最早建立起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包豪斯在魏玛时期(1919—1925)开始采用“双元制”…教育。所谓“双元制”艺术设计教育就是同时由一位“形式导师”(或者称为形式大师、形态导师)来教授基础课,包括绘画、色彩、图案以及形式研究等内容;一位“工作室导师” (或者称为作坊大师、手工导师)来担任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的指导。这种教学制度来自格罗佩斯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思想主张。他提议建立艺术家、工业家和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同时,他还设想在新的设计教育中,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把艺术设计教育的成果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他认为教学应是以手工艺的训练方法为基础,通过艺术性的指导,来达到一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合—”。
格罗佩斯首先强调技术性的方法和艺术性的创造是教学的中心,即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并进。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只是教授绘画,还应该在工作室或车间教给学生手工艺的技术。魏玛时期包豪斯创建了各种与设计教学相关的实习车间,如编织、陶瓷、木工、装订等等。每个车间都有艺术教师和技术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要同时在两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艺术与技术上能具备同等的经验。在这种教育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是绘画,而不动手参与制作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一批既掌握技术知识,又能处理艺术造型问题的一代新人。
其次,格罗佩斯强调设计应付诸于实际应用,即在教学的基础上与企业界、工业界进行联系,将教学设计理念与设计成果与企业生产联系起来,表现他“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包豪斯训练的全部制度显示出以现实问题为依托的教育价值观,激励学生去克服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矛盾。由于这个原因,我极力保证包豪斯的实际委托任务,这样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把他们的工作付诸实验”。格罗佩斯的思想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它为后来的设计教育开辟了先河。包豪斯教育思想在二战后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乌尔姆设计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同时把学院的思想及设计风格植入到德国的工业设计领域。最为成功的是学院与德国布劳恩公司的合作,其产品的成功设计和国际影响,使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了以后世界上其他公司与设计学校效仿的模式。
德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将传统的“研究型”教学和包豪斯“双元制”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型的、先进的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
三、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实施细则
德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将包豪斯“双元制”教育与“探讨式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进行了发展,形成了新型的、先进的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
(一)德国艺术设计教育“探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1.在授课时授课者为主导,在学习时学习者为主导。在授课时教师给予项目并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在学习阶段学生探索研究项目,在研究的同时发现问题,并自己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解决问题。
2.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对于项目课题研究是一个师生共同对项目探究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研究的内容、行为的影响,也有学生对教师研究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影响。通过探讨问题教学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引发出无数个问题,深深地挖掘该项目的细节,扩展研究知识领域,这样丰富了教学知识。
3.生生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有两种项目形式存在,一种是全体共同研究一个项目,也可能学生是各自研究各自项目。但都需要将项目策划与方案拿到课堂进行集体讨论,学生相互对问题提出设想与建议,可以促进研究,具有浓厚的研究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