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相关 » 正文

教育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初探

2021-4-13 | 教育相关

摘  要:教育有效性的问题,是一个以何种标准来评判某种教育活动、过程有效的问题。考量教育有效性可以从价值取向的教育性、教育方式的道德性和教育结果的成长性三个维度进行。在不同维度上,教育有效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将教育有效性的三维标准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的时候,应当遵循综合整体原则、开放创新原则和长程持续原则。
关键词:教育有效性,教育性,道德性,成长性,职称论文发表
    近年来,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甚为丰富,可谓见仁见智。有关“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方面,少数涉及道德教育领域,而直接探讨“教育有效性”的成果则少之又少。其实,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深入、全面研究,必然会带来对作为教学的上位概念“教育”的有效性的探讨。本文尝试在已有研究方式及成果的基础上,对“教育有效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衡量教育有效性的三个维度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育人为根本价值追求。教育的有效性就表现为某种教育活动、过程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因此,判断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就是“学生的真实成长”。根据教育活动、过程的展开逻辑和教育的终极关怀,将教育的有效性分为如下三个维度:
    (一)价值取向的教育性
    教育是一种价值性存在。任何教育活动、过程都内含特定的价值取向,都是在某种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绝对价值中立的教育活动、过程是不存在的。教育性是一切教育活动、过程的存在属性,是教育工作者设计教育活动、展开教育进程、思考教育问题的根本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因此,判断某种教育活动、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标准,就是考察其价值取向是否具有教育性。这是评判教育有效性的价值性标准。
    (二)教育方式的道德性
    任何教育活动、过程都应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展开。道德性是其内在的合理依据,也是作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性在教育活动、过程的展开方式方面的体现。道德性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为达成教育目的而设计、实施各种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技能基础、思维理解能力等,以受教育者能够并乐于接受且合乎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设计。道德性是评判教育有效性的过程性标准。
    (三)教育结果的成长性
    受教育者是各种教育影响的承载者。教育目的的达成、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价值的实现,最终都要以受教育者的成长度及其所取得的各种成就来体现。因此,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获得成长、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长就是判断教育活动、过程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的重要标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成长”,不仅仅意味着受教育者获得了新的知识技能、改善了自身的素质结构、净化了自身的心性,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受教育者获得了继续发展、持续成长的阶梯、动力和策略。换言之,教育学意义上的“成长”,是一种有助于受教育者可持续成长的成长,这种成长将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教育结果的成长性就是指受教育者获得了这种教育学意义上的“成长”。这是评判教育有效性的结果性标准。
    价值取向的教育性、教育方式的道德性和教育结果的成长性共同构成了教育有效性的三维判断标准,即:价值性标准、过程性标准和结果性标准。教育有效性在不同维度上的具有不同的内涵。
    二、判断教育有效性的三维标准的具体内涵
    (一)价值取向:富有教育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均衡成长、能够优化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并启发受教育者向自觉向善的方向发展 揭示教育的价值取向需要充分认识、理解和把握应然层面的教育价值追求,深刻体认、洞察和分析实然层面的教育价值导向,不断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价值偏差,最终实现应然教育价值追求的现实转化。
    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价值取向往往处于分离、否定甚至矛盾的关系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与奠基性价值追求。
    理想的教育结果是受教育者离开学校以后,能够自主觉识成长需要,主动寻求适合的资源进行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为达成这种理想的教育结果,教育应为个体的自主成长提供某种基础性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思维品质、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明智的自觉意识等。这就是教育的奠基性价值追求的体现。但是,现实的教育却常常忽视这种价值追求,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的类型主要有:(1) “舍本逐末”型,指一种过多关注浅层的、外在的形式而相对忽视深层的、内在的实质的价值取向。教育者为追求某种直接的、实用的教育效果,而大力强化某种表面化、枝节性的能力,忽视学生内在的、本源性的能力培养。例如,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习题强化训练的现象,过分注重与习题一一对应的解题方法,忽视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指导与培养。 (2) “怕噎废食”型,指为避免某种可能出现的后果而取消某些必要的活动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者为避免工作上的麻烦和可能带来的危险及相应的责任,而取消或简化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安排。例如,许多学校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而取消或尽可能减少学生的集体性出游和校外实践活动。 (3) “以考定教”型,指单纯以考试所可能涉及的内容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及方式的依据的价值取向。许多学校以应付考试为各项工作的根本追求,教学工作以“充分”而“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为主,忽视了那些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却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密切联系的素质培养。这是应试教育取向的突出表现。以应试为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必将带来学生的片面发展,难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