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教育相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此过程中,高职校院的德育也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的特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关于如何结合新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德育进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以人为本,论文发表咨询网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德育的目标和要求认识模糊、德育模式陈旧僵化,甚至还出现了德育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自加入WTO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也对我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依据各自人才培养要求,对德育进行调整。然而,我们过去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所设定的德育目标和模式都采用同本科院校的思路,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德育的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应该设置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要求德育目标。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技能和技术方面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更多地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毕业论文发表。
1.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高职教育围绕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实用性,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高职学生需要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就不但要求高职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为此,高职德育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
2.办学特色的鲜明性。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职具有这个高等教育类型的明显鲜明办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其中,校企合作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标准、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实践面向市场办教育、围绕产业设专业、帮助企业育人才的办学目标,将理论教学、实训与顶岗实习有机衔接,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德育也要顺应这一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结合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寻求合作的具体方式,实现校企之间对学生德育的和谐统一。
3.学生素质的多样性。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组成多样,其招收的高中毕业生是在高考招生的第三或第四批。因此,高职学生具有整体质量相对较差,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理论基础、思维习惯等均比较差,尤其是对理论学习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相反,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却十分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时候,要立足这些现实情况和其长远发展,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职称论文发表。
4.学制设置的实践性。根据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制结构更多的强调其实践性。以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学制设置曾经为两年,现在以三年居多,而且实习期往往较长,可占到高职整体课时的1/3,甚至更多。当前,离职院校普遍采取“2+1”“2.5+0.5”模式,或者工学交替模式,有些专业(如酒店专业)采取“1+1”模式。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较短,不可能为德育留出非常充足的学时。因此,高职德育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校内课堂教学,而是要扩展实践育人的视野,主动与学制协调,把德育融入专业实习实训之中,有目的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融为一体,把德育贯穿高职教育教学的全程,实现德育与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不合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过快,各高职院校及管理部门来不及对高职德育进行研究和调整,因此,对高职生德育目标的设计大多参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标准。然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属于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教育使用同一标准,是不公平也是不合适的。因此,这脱离了高职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培训,是一种任务驱动型教育,偏重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养成。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贯彻这些能力目标,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德育标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道德目标的设定上,存在贪大求全、不切实际的情况,设置了一些假太空的目标,脱离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职业能力要求,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可操作性,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