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以下简称MIT)于1861年由罗杰斯创建,现有在校本科生4,299人,研究生6,267人[1]。经过140多年的发展,MIT已成为与牛津、剑桥、哈佛等一流大学齐名的国际知名学府,获得了“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麻省理工学院始终稳居前十。
值得一提的是,MIT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各国各大高校竞相模仿与研究的对象。考夫曼基金2009年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MIT毕业生在全球创办了33,600家公司(MITalumni-foundedcompanies),其中76%的公司至2009年仍在运营,这些公司为全球创造了33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把这些公司看作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年销售额保守估计为2万亿美元,名列全球最大经济体第11位,而其收益则使该“国家”至少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第17位[2]。
一、MIT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简介
MIT创业生态系统一词最早出现在凯瑟琳•邓恩(KatharineDunn)发表的一篇名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文章中。在此文章中,邓恩认为:MIT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再集中在斯隆管理学院,而是形成了数十个项目组织和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3]。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Etzkowitz)也曾说:“将基础研究与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的MIT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4]
创业中心作为MIT创业生态系统核心成立于1996年,其职能是支持并从事创业,提供有关创业方面的学术课程,从事外部拓展活动(Externaloutreachactivities)以及教师开展创业领域方面的研究[5]。自成立以来,创业中心组织开展各种教育计划,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业者。
围绕着创业中心,MIT不断加强自身与市场及政府之间的交流,使智力资产、创业人才以及外部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云集各种创业活动的创业聚集体。创业中心将科学研究与创业教育对接、理论学习与实践历练对接、校内人才与校外资源对接。在将商业化的科研成果、新创企业输入外界的同时,创业中心也从外界获得资金、政策法规、技术需求等支持,使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能够不断进行,最终形成高校创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反哺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另外,浓厚的创业文化作为MIT创业生态系统运作的潜在动力始终贯穿于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不仅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
MIT创业教育从点到面,覆盖各类学生需求,突出体现校企之间密切合作,注重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咨询服务,在高校、企业、政府与大学生之间形成彼此关联、彼此促进的“生态系统”。因此,将MIT创业教育体系称之为“MIT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更为合适与贴切(如图1)。
二、MIT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功要素
MIT作为创业型大学的成功案例,具有一系列价值不可估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其中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整个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准确的大学定位——系统化思考的至高点大学的建设定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存在地位及价值。MIT建校之初便明确了它的目标是注重应用科学的研究,并将“手脑并重”(MindandHand)作为MIT校训。在该理念引导下,MIT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与企业相联系并以科学为基础的大学办学模式——创业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建设创业型大学,MIT采取了两个层面的措施:
1.无形措施——思想上强调“干中学”
MIT将基础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它认为学生应当从具体的实践中掌握到相关结论,通过实验进行教学,把个人的经验转化成知识。同时,强调对学生潜力的挖掘,鼓励给他们从事独立的、有激励性工作的科研机会。
2.有形措施——行动上建立创业中心
创业中心是MIT进军创业型大学道路上最耀眼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成立不仅使MIT牢牢把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更明确了MIT在整个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校内外各种资源整合的枢纽。
(二)全方位课程设置——系统化学习的着眼点
1.完善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围墙
MIT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创业中心提供,该课程体系涵盖了完整的教育过程周期,完美演奏了创业教育“三步曲”。①创业相关知识的普及。不仅包括“公司创业”“社会创业”“创业营销”“设计和领导创业组织”“创业金融”等创业知识普及课程,同时也包括“创业管理者法律知识”等有关创业法律知识的普及课程。②创意资产纸质化。该课程主要教授大学生如何将创意形成创业计划,包括“商业计划的具体细节”等课程。③创业实践体验。课程将来自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参与高科技企业管理,使参加成员亲身体会如何成立与运作一个新创企业。
2.丰富的第二课堂,搭建知识传授与创业活动之间的桥梁
MIT有很多关于创业的活动,这形成了MIT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MIT还经常邀请知名校友或者知名人士分享其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与成功人士的交流中得到学习与提升。而且,MIT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大量科研项目,如MIT“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该计划以研究性项目为基础,使本科生作为教师的初级同事参与研究工作。另外,MIT10万美金创业大赛同样出名,每年都有多家新企业从这项竞赛中诞生。一项统计表明: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此项竞赛。
3.特色跨学科设计,跨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鸿沟
学校设立发展了大量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跨学科课程,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学习。一方面强调科学和人文的联系,加强理工科专业的人文(包括经济)科学课程的比重,培养了学生从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两个方面的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跨学科聘请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知识新颖、交叉性强、水平较高的课程和讲座,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前沿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MIT成立“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STS)”学院(Programin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实现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交叉教育[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