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2021-4-13 | 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所必备的因素,进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体育教师教学努力地发展所必需的几个阶段。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能力;多元化;论文发表 
    一、我国体育课程理念历史演变
    随着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小学体育大纲的改革,出现了体育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运动技术理念、快乐体育理念、体质本位理念、自然体育思想理念、成功体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和健康观理念等教学理念随之产生,所有各种理念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一)“运动技术观”体育课程理念
    建国初期,国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20 世纪 50年代初至70代末,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观受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影响,体育教育大纲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体操、游戏和田径为主,在教学实践中多从教育学和生物学角度考虑学校体育的实际和价值,运动技术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体育课程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程理念强调了体育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了体育在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关注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下的我国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没有真正融合到教学中。
    (三)“健康观”体育课程理念
    2000 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1-6 年级 体育与健康7 -12 年级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和六个水平目标。[1]
    二、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独特的能力和结构。”[2]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以及绝对的权威。教师教学行为是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而教学行为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必然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三)教学载体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然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何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等等。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三、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对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教学模式等采用由教师自行决定。教师能否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等成了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整体的,其构成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的设计过程实质是在教学选择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因素,确定教学实施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过程。特别在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下,备教学整合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3]
    (一)教学选择能力的发展
    教师具有为教学设计而做的教学资源选择的能力。自主性、启发性教学自然需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4] 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的选择对于教学有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教学目标选择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是依据具体学科和学生特点、教学的具体条件而制定的,而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地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条件下所能实现的课程目标不同。即使是教学材料提供了教学目标,教师仍必须决定哪些目标最适合于他的学生。[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