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论文 » 正文

林区接续产业现状与化解策略

2021-4-10 | 生态建设论文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并赋予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三类具体内容(吴殿廷,吴铮争,2011)。大兴安岭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这预示着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迈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借助国家政策,加快接续产业发展,成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坡,总占地面积8.35万hm2,占黑龙江省总面积18.36%,其森林覆盖率达80.74%,活立木总蓄积5.1亿m3,占全国的4.2%(翟绪军等,2010)。全区下辖3个县4个区,23个镇,12个乡。国家林业局所属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管局)辖10个林业局,52个林场(含地方林场6个),经营所18个,贮木场19个,生态管护区(管护型林场)6个,初步形成了以减轻林区生态环境压力,降低林区行政成本,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为目标的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

1998年以来,在“天保”工程、西部开发等政策的支持下,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开始进行系统性保护与功能性修复建设,于2002年成为我国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十一五”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在“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兴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和“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思路引领下,开辟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特色发展之路(郎咸仁,2009)。目前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了以生态旅游、特色养殖、绿色食品、兴安北药、林产工业和矿产开发等为主导的生态型接续产业,从2006年开始,通过建立对俄经贸合作区增强了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建设重点产业项目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415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6户增加到2010年的33户,优势特色产业占GDP比重达25.2%。

2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瓶颈

“十一五”期间,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制约林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2.1可采资源面临枯竭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虽然实行了“天保”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林业经营思想的偏差,重采轻育、重取轻予,其区内国有森工企业长期超负荷承担国家木材生产任务。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业陷入了“两危”境地,积淀了诸多矛盾,当前的森林资源情况异常严峻。可采林木资源的逐步枯竭,木材产量的大幅下降已经将那些单纯依靠原材料粗加工的林产工业逼上绝路。

2.2体制机制问题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退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虽然进行了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但计划体制的深层次障碍仍未消除,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和林业集团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地方党政管理归黑龙江省,林业集团管理归国家林业局,全区范围内的林业局、县(区)政府也是这种管理模式(许俊杰,王志伟,2011)。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让企业包袱沉重,发展的路上举步维艰。

2.3主导产业和微观经济主体衰退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形成了单一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具有较强资源依赖性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森林保护政策的出台,再加上资源的不断消耗,传统的森工产业日益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木材的采伐由于国家限制,生产规模日益缩小,而应当成为替代主导产业的木材加工业又都规模较小、技术开发能力差,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较低,生产效益不断下滑,产业整体处于不断衰退的过程。其他新兴产业虽有所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成为整个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与主导产业升级任务的双重叠加,使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得异常困难。

2.4社会问题突出实施

“天保”工程后,随着木材产量的不断调减,加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林业产业的萎缩,森工企业富余职工比例不断增加,失业和隐性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由于林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门路十分狭窄,并且这些职工大多数年龄偏高,缺少技能,森工系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此外,由于森工企业整体衰退,企业效益下滑,职工实际收入普遍下降。在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平均的收入差距和稳定的生活状态被骤然打破,社会中的不安情绪增加,人们对地区发展的预期值普遍下降,这种状态直接导致地区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纷纷外流,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大为降低,并成为禁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2.5资金人才短缺状况严重

多年来,大兴安岭林区执行“先生产、后建设”的林业建设方针,以采伐和为国家做贡献为主,没有留下建设资金,各种历史欠账较多。实施“天保”工程后,企业因木材减产而形成的债务尚未处理,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能力,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张志达,满益群,2004)。现在又将面临因全面停止主伐生产而丧失经济来源,发展接续产业基础差、困难大。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无法吸引大规模的国内外自由资本进入,大多数企业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产品的开发和研制,随着原有产品市场的萎缩,企业逐渐陷入困境。此外,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人力资源也同样处于短缺状态。由于经济的衰退,人才的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缺乏应有的培训,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约了地区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