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音乐 » 正文

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音效特征

2021-4-10 | 音乐

 

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亦称曲调。它可以是单声部音乐的整体,也可以是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声部。在音乐作品中,曲调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通常认为,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不论是那一时期的作品,它的曲调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特殊性,在这里只是简明的就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曲调特点加以分析和举例。

 

一、古典音乐旋律特点

 

在进入18世纪中叶以后,在音乐上首先是流畅的旋律,旋律在整首作品中占了主要的地位,听起来更加的清晰,更加的流畅。摒弃了复杂的对位手法;伴奏部分也较之前清淡,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键琴)演奏固定的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绝不会对旋律喧宾夺主。

 

音乐的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正性乐句结构,于市民及民间音调及舞蹈节奏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音乐的戏剧性得到了加强,在音乐材料的发展上,倾向于音乐戏剧性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采用了以多种动机结合的主题结构写法来代替以单一动机发展主题的方法,他们在各乐章内部和乐章之间也采用多主题的对照形式写法。旋律都是由主和弦发展,会在乐段中有属和弦的半终止,在乐段结束回到主和弦的完全终止。在旋律进行时,都会有级进到跳进,再到级进,并且都由一个主题动机展开发展的。音乐主题从多个世纪的宗教音乐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变成有内涵的、丰富的古典音乐。这一时期的曲调简洁实用,旋律线条优美,近乎完美,曲调很简单、很含蓄、很有节制也十分的干净和透明。

 

这一时期的作品也不再只是为了宫廷或者是教会服务,除了能够表现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外还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旋律的走向似乎和人们内心的感觉是容在一起的,一同发展的,甚至曲调很容易被人们记住,可以随意跟着哼唱,朗朗上口,即使是有跨度的音域,仿佛也是有规有矩、很有规则的。

 

莫扎特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NO.4的第一乐章,旋律极富歌唱性,优美细腻、流畅而多变化。

 

这个作品就有着明朗的线条,就像是一尊希腊的雕像,精炼的而且轮廓清晰。曲调更是清晰可见,旋律走向规整,听起来感觉很高雅很端庄。随着旋律响起,一切都变得轻松起来,顿时充满了有朝气的、生机勃勃的气氛,曲调轻快,充满活力,率直有弹性。在演奏这首作品的时候,演奏者除了一板一眼、不慌不忙的有始有终的将每一句拉好以外,还要将技巧和作曲家的感受和自己融合在一起。整首作品显得不慌不忙,在有序的进行着。

 

二、现代音乐旋律的特点

 

20世纪以来,各国作曲家对音乐创作表现出不同的探索和追求。有些人谨慎地扩大传统音乐的表现力,追求新的曲调美;有些人在保持调性原则的前提下,扩大了调性观念,其曲调发展仍合乎逻辑。作曲家们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横向安排上做出了同样令人惊讶的改变。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腊人和早年教堂神父们的调式上去;有的作曲家从东方人的滑行音阶取得灵感,将“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别运用到了乐曲之中;有些人甚至发明了一架能弹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钢琴。虽然这种音乐并没有得到发展,但它的确有助于使音乐家们更注意半音阶音乐,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乐。这种对半音的运用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十二音音阶。在形成一个旋律时,十二音音阶(由钢琴上一个八度范围内所有的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每个音都必须逐个用过一次以后才能再用。当然,这种音乐没有特定的调子,因此被称为“无调性的音乐”。即使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无调性的音乐片断,也只是作为音乐情绪对置的一种表现手段。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属于以十二半音平等相处的自由调性音乐,其曲调难于记忆和领会。有些作曲家写作无主题和无调性音乐,即序列音乐和系列音乐。他们采用十二音作曲法,以自由变奏原则来作曲。他们不承认音乐结构中的主题原则,那里很少有一个动机是原样的重复。在曲调进行上经常采用宽距离的音程。现代作品的曲调直接的体现着作曲家思想和内心,不再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了,旋律线条千变万化,很夸张完全按照作曲者的想象,也就是说用旋律描绘的作曲家想要的任何东西。

 

肖斯塔科维奇并不坚持特定的流派,却仍然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他的音乐语言的根基是传统的,有调性的,但也使用不协和音响与偶然的无调性,只要吻合表现的需要。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曲调的进行音程的跨度很大,而且是不规则的,旋律线条十分自由,无拘无束。听起来并不觉得轻松、愉悦,总是在紧张的进行着,似乎在几个动机之间来回的徘徊,但又让人有些琢磨不透,摸不清头脑。

 

演奏者要能具备各种手段,尽一切努力把自己的技术和感情发挥出来,使自己的演奏能符合作曲家所生活和写作的时代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