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相关 » 正文

借鉴欧美工程教育经验改革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

2021-4-13 | 教育相关

摘  要:分析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贯彻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结合本校12年探索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工程化理念,强调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工程英才。文章最后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提出了进一步工作思考。
关键词:欧美高等工程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企业工程实践  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英才 论文发表
    国家教育部2010年5月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公布了61所首批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
    我校自1998年起在电气信息类试点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研究借鉴欧美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经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实践为主线,探索产学研合作有效途径,经过12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教育成果,赢得了社会、家长、学生和 学校四方认可,也为开展“卓越计划”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总结实践体会、介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内容和工作思考,与同行探讨。
    一、欧美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经验
    为了培养21世纪合格的工程师,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制定了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1],带动了美国各类工科院校积极探索特色发展的课程改革模式。哈佛工学院提出工程教育突出培养思维开阔的学生从事跨学科研究,在理论、实验和实践之间达到平衡[2];麻省理工学院(MIT)凭借其科研优势,提出70%-80%的本科生在教授指导下开展研究实验的“研究导向计划”(UROP)、30%的本科生参加与企业结合某项设计或工程实践的“实践导向计划”(UPOP)、少数优秀学生参与探索创新的技术创业计划;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改革课程体系,将大三大四15门课程56学分模块设置为:主干课6门24学分占42%,设计课3门12学分占21.5%,大实验课2门8学分占14%,其它4门占21.5%。各校的思路做法不同,但改革目标一致,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创新性[3]。
    90年代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启动了H3E、E4、TREE三大工程教育改革创新计划,被视为欧洲工程教育再造的三部曲 [4][5],为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根本性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课程模块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产学教育等。值得思考的是在解决“专家型”和“通用型”两种人才培养目标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上,E4课程改革专题站在高等工程教育以“科学主导”引领未来、以“回归工程”适应需要,提出整合型创新课程体系结构[6],即科学基础课30%、工程基础课30%、商务技能15%、工程应用与系统解决方案25%。TREE在研究工程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了实践性研究设计内容,包括基于工程项目的专项设计活动等。
    我国改革开放30年,高等工程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阶段,全面研究和规划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基础
    河海大学自1998年开始在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实施“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班,该模式以“产学教育”为主线,教育过程强调“高起点、快节奏、强基础、重实践、高素质”。学生前三年在校内进行系统学习,第四年在企业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学习研究,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从2002年起,“3+1”模式得到推广,从最初试点1个班32人,推广到每届“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共5个班近160人,与学校合作的IT企业和科研院所遍及国内各省市达20余家,与此同时依托“3+1”模式,多途径实施产学教育,一方面,根据行业需求,实施校企“双向定课”,聘请企业家授课,增强了专业实践性课程更加“鲜活”,更加具有行业针对性;另一方面,在课外依托校企基地,组成若干集企业家、教授、研究生、本科生为一体的“校企联合科技团队”,企业提供项目,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拓宽了视野,增长实践才干。例如: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校企基地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科技开发项目,每年本科学生约60余人参与到项目开发和现场实施全过程中,先后参与了2007亚洲室内运动会、全国城运会、2009济南全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赛事信息化项目累计本科生达400余人。
    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经历的积累、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均具有益处,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升学及创业就业核心竞争力,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型人才。“3+1”人才模式改革成果2004年度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模式改革为学校2010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首批试点学校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培养目标
    以“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教育理念,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地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有系统的工程训练背景,具备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和产品生产、营销或服务、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等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视野开阔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结构
    总体方案分为五个教育层次---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课内总学分为18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10学分,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