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医学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趋势,便秘已成为老年病中一种高发性疾病,据临床观察,65岁以上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约为30%[1]144。粪便干结、排便困难、间隔时间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这种状况,持续时间长(多数为数年),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容易反复发生或加重便秘。近年来我们在疗养院的医疗保健工作中,观察到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本组治疗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了解便秘的起病年龄、病程、经过,近期的排便习性改变,排便次数,有无排便困难,有无粪便带血,有无合并腹痛、腹胀、上胃肠道症状。除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改变。便秘患者56例,诊断符合1999年《实用内科学》指南制定的“功能性便秘的罗马标准Ⅱ”[2]。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74~93岁,平均(80.1±4.3)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费力;粪便干结,有的如羊粪状;排便时间延长在25min以上;便次减少,自然排便(而非服用或使用泻剂排便)情况时,轻者1次/3~4d至1次/7~8d,严重者长达2~3周才排便1次。常规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而伴有腹胀、腹痛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和心情烦躁等症状。病程持续时间1.5~8.0年,平均(3.4±2.2)年,症状缓解与加重反复出现,冬、春季较易发生。
1.2治疗方法
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次,3次/d,饭后温水送服,15d后逐渐减量所服用的缓泻药物,至服药25d时停止使用。开塞露视情况逐渐停用,坚持服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0d。之后每天晚饭后服用维持剂量1.5g,长期坚持。如果遇到使用抗生素情况时,应错时30min以上并恢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常规用量(1.5g/次,3次/d),至停用抗生素后3d,改回维持剂量(1.5g/d)。同时告诫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多膳食纤维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饮水(每天应在1500~2000mL左右),每日按时排便,不能养成依赖泻药通便的习惯。少坐或卧,多活动,要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改善体质;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消除紧张因素,克服急躁及忧虑情绪。
1.3病情随访
疗养员入院时,记录他们的便秘状况,包括排便困难程度、粪便干结程度、每次排便用时、便次(几天一次)。疗养出院后6个月内,每个月末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排便状况,意在鼓励他们坚持服用本药物和注意日常生活中饮食等方面的问题。将他们入院时与出院后6个月的排便状况进行比较。
1.4疗效评定
标准治愈:排便不需费力,便软,排便用时不超过10min,1次/d;显效:排便轻度费力,粪便略干成形,排便用时不超过15min,隔日1次;好转:排便略困难,粪便干燥,排便用时16~20min,1次/3~4d;无效:治疗前后排便状况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本组病例中完成半年随访50例,失访6例。治愈11例,为22.0%;显效17例,为34.0%;好转14例,为28.0%;无效8例,占16.0%。总有效率为84.0%。
3讨论
摄入含适量纤维混合食物的健康人,多数每日排解成形软便1次,在进食低纤维饮食时可隔日排便1次,也属于正常排便频率。凡粪便质地干燥坚硬、排便困难、正常频率丧失,一般每周排便少于3次者,称为便秘。目前,便秘的病因分类有多种方法,引起便秘的病因有肠道病变、全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病变,其中肠易激综合征为很常见的便秘原因,它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3]。便秘的病因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功能性便秘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分为排空迟缓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和合并或混合型[4]2049。老年人的便秘在排除器质性疾患后,多半属于功能性便秘,并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随着年龄增大,体质减弱,行动不便,活动量减少;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减少,消化器官黏膜及肌肉萎缩,肠黏膜应激性减退或消失;腹肌、膈肌、骨盆底肌及肠平滑肌的肌力减弱,生理性功能退行性改变造成排便动力不足或缺乏及肠蠕动功能减弱;饮食习惯不良,食物精良、单调、粗纤维少,对食品挑剔或有偏食癖,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减退,食物残滓摄入不足,形成的粪块不足以使直肠黏膜产生足够的充盈扩张作用的机械性刺激;他们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这些疾病本身既可引发便秘,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又可导致或加重便秘;心理精神因素或脑供血不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或精神抑郁,环境改变或生活规律被打乱等。这些原因均能减少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弱或抑制排便反射,让粪便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所食水分大部分被肠黏膜重吸收,使得粪便变得干燥、坚硬,难以排出,致使老年人常常易患便秘[1]144-145[5]。便秘对老年人危害巨大,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常可见到便秘致心、脑疾患的病人病情变化,甚至猝死。因此,重视老年人便秘的防治非常重要。
微生态制剂也称为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含有活菌或死菌(包括菌体组分和产物,或是仅含有活菌体和死菌体)的微生物制剂。它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大类。益生菌制剂是含有生理活性细菌,能通过胃肠或定植于结肠或在肠道内繁殖调整肠道菌群,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活微生物。临床常用的益生菌为乳酸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益生元是一些不被消化的食物成分,可被正常细菌利用,能选择性地促进结肠内有益细菌的生长或活性,对宿主发挥有益的作用,改善肠道功能。主要包括果糖、乳果糖、低聚果糖和异麦芽糖等。合生元是将益生菌与益生元合并应用的一类制品,其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细菌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有益细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为显著和持久。
有学者对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中常见的9种厌氧、需氧菌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种类型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着菌群紊乱,类杆菌群、双歧杆菌群和大肠埃希菌群的数量显著减少等情况,口服活菌制剂后,不仅纠正了菌群失调,而且还显著地缓解了便秘、腹泻和腹痛等不适症状[6]。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复方制剂,主要组成成分为: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每片重0.5g,其中前三种杆菌和球菌含量分别不低于0.5×106CFU,后一种杆菌含量不低于0.5×105CFU。前三种杆菌和球菌为健康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经口服进入肠道后,会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定植,调整肠道菌群之平衡。蜡样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定植的过程中,消耗氧气,为双歧杆菌等厌氧菌营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的生长和繁殖。蜡样芽孢杆菌不属于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成员,在肠道中定植48h后便随粪便排出体外。微生态制剂通过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和活力,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的生长,以恢复正常的菌群平衡;益生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可使肠道内环境pH值下降[4]2051,也可抑制不良细菌的生长繁殖,纠正便秘时的菌群紊乱,减少毒素的吸收,使肠道腺体分泌功能增强,增加水分软化粪便;结肠内正常细菌的纤维素酶能部分地消化纤维素、半纤维素,形成有轻导泻作用的挥发性脂肪酸。有益菌群的数量增加和肠道的内环境改变,共同刺激肠壁,促进肠管蠕动,恢复并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该药物为微生态制剂,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无不良反应,服用后不增加老年人的不适感,他们易于接受,可以长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