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正文

院校教学管理发展途径分析

2021-4-10 | 教育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正面临从规模建设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的热点话题。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植根于综合利用教育资源,改善教育发展质量。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做强高职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支撑。

近些年教育界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多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研究者们除了从教育学角度出发,还尝试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更多学科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教育生态学视野的研究是一种新理念、新方式,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方法和途径,对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

一、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生态教育是一种以生态学为依据,通过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生态素养和塑造校园生态文明的教育。生态教育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过程起指导和调节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各种环境组成的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学校为中心,反映学校生态内部教育体系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外部因素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管理生态性及分析影响生态因子

教育生态学研究有不同的层次。研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时,教学管理与学校生态环境密不可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协同发展,各生态要素存在物质、信息和能量间的转换,并力求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从生态系统进化的全局观点分析,平衡是相对的,学校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因素处于动态平衡中,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动和重组,是运动与平衡的统一。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诸多生态因子,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三类,即教学管理特征因子、学校外部特征因子、学校内部特征因子。这三方面生态因子构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的环状生态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都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管理特征因子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学管理理论的研究、人才培养标准、教育教学规划、教学计划、专业教育标准、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这方面的生态因子,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建设中起着核心因子的作用,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学校外部特征因子,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的环境系统。一方面主要包括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产业行业要素、企业职业需求、地方教育政策等,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和社会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构建的外部环境。对于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而言,宏观环境或保障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由规模扩张到提升内涵转变,这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机遇也是挑战。另一方面是指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院落环境、城市环境等在内的生态环境。学校外部特征因子的生态环境往往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结合融通的系统。

学校内部特征因子,一方面主要包括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校园价值观、各项规章制度、校园组织结构、教学运行机制、校容校貌、教风学风等构成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改善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目的是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和特色,使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引领社会科技前沿,这些都需要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校园文化广泛渗透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影响和支配着教学管理的执行特色和建设成果。在教学管理建设中,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凝聚力量的激励功能,基于普遍文化认同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规范功能,对教师思维、行为习惯和专业素养的熏陶功能。另一方面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发和建设、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学环节等教学全过程。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和定位也是制约教学管理的限制因子。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必须着眼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努力遵循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律与要求,解决好教学管理与校内、校外环境的矛盾,保持教学管理过程的生态平衡,避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内部生态链危机和系统整体效力减退等问题。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限制因子”定律,创设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有效改善的生态环境

1840年,J•李比希通过对比谷类作物的产量,发现农作物通常不受它所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只要稍微加入所缺少的微量元素,产量马上就会明显地提高,他由此说明这些微量元素是作物增产的“限制因子”,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了生态学中著名的“限制因子”定律。

目前,“限制因子”定律已经从自然因素扩充到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生态系统而言,也同样存在着“限制因子”,起到限制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生态困限,制约着教学管理健康发展。

因此,良好状态的教学管理,需要摆脱其生态环境中各“限制因子”的束缚,通过各生态因子的和谐共生来维持其生态环境平衡,最终实现教学管理内涵提升。摆脱“限制因子”束缚,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这是一个生态进化过程,是高职教育发展史的必然,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高职院校而言,需要从教育生态平衡理论出发,找出教学管理生态系统存在的“限制因子”,对其整合优化,努力构建一个稳定、平衡、有效的模式。

2.加强生态调控,形成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良性发展的生态循环

在教育生态学中,教育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层次。家庭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反映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一所高职院校可视为一个教育生态群落。影响教育群体的生态因素很多,教育群体之间有竞争、合作、中性等多种与生物系统不完全相同的相互作用表现,教育者运用群体动力学来推进群体以及群体中个人的发展,这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循此思路,在建立教学管理模式时,学校不仅要结合学院内外部实际制定制度或措施,而且要定期检查教学管理制度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