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电影电视 » 正文

文学与电影整合思考

2021-4-10 | 电影电视

 

一 中国电影在改编文学作品中起步和发展

 

在中国电影的创建过程中,剧本问题首当其冲,文学在中国电影发展各阶段的关键节点上,皆施以援手。我国首部自拍电影《定军山》为京剧剧目,而且1905年至1908年所出品的8部电影,如《长坂坡》、《金钱豹》等,全部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我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由梅兰芳、齐如山改编自明代传奇《易鞋记》;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改编自鲁迅同名作品《祝福》。并且,每当新电影样式出现之时,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厂大多喜欢选择改编文学作品,1910年代、1930年代和1950年代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热都体现了这一取向。

 

检索《中国影片大典》及《中国无声电影剧本》可知,1913年以前的电影大多为舞台剧的实录,如《定军山》、《长坂坡》等作品。正如周晓明在《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中所指出的:1920年前,中国电影没有事先写好的脚本。《定军山》只记录了京剧演员谭鑫培在该剧中几个动作性较强的场面,不需脚本。《难夫难妻》具有明显的纪录性质,可以推论至多有一个事先想好的故事或简单幕表。另据包天笑回忆,郑正秋曾告诉他,写电影剧本简单得很,只要想好一个故事,把情节写出来,曲折一点,且有离合悲欢的主旨就行。篇幅如短篇小说。他们再自行把故事扩充,加以点缀,分场分幕,就成了剧本。这表明,早期电影无正式的电影剧本,其脚本几乎就是文学作品本身。

 

按通行的分期法,1896至1931年间是黑白无声电影阶段,也可称为中国电影的萌芽和发展期。1931到1949年间,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成熟期,其中1948年出现彩色电影。1949年以后为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期。考察上述三个阶段的电影,以《中国影片大典》所录电影为统计数据,可以发现,1905至1931年,共出品了600多部电影,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在150部以上。1931年至1949年,共出品900余部电影,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有180余部。1949至1976年共出品电影800余部,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有400余部。1976至2010年,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在比例上已下降,但在数量上仍有增加的趋势。这些数据表明,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中国电影在改编文学作品中起步和发展。

 

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有多种类型,既有长篇、短篇小说,也有戏剧和散文;既有新文学作品,也有古代文学作品;既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

 

不少现代长篇小说被改编成系列电影,影响较大者有《荒江女侠》(顾明道原著,1930至1936年出品)《、啼笑因缘》(张恨水原著,1932年出品)等。

 

被改编成电影的新文学作品也不少,如《春蚕》(茅盾原著,1933年出品),《雷雨》(曹禺原著,1938年出品),《家》(巴金原著,1941年出品),《祝福》(鲁迅原著,电影名《祥林嫂》,1948年出品)。古典文学名著不但被改编成电影,而且还不断被重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即如此。还有少数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了中国电影。如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0出品的《车中盗》改编自林纾翻译的《焦头烂额》(该小说为商务印书馆出版,有1914、1920年等多个版本),明星影片公司1926年出品的《空谷兰》改编自日本黑岩泪香的小说《野之花》。这些现象表明,文学对电影的援助并不限于特定文学类型,它所蕴含的电影资源是立体而全方位的。

 

中国电影在改编文学作品中起步和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公映《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影片,标志着世界电影正式诞生。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的发展晚了10余年。所以当中国开始自制电影时,如《火车到站》般的简单实录社会场景的电影,显然已不能满足观影的需要。而当时,中国电影专业人员奇缺,电影制度也是一片空白。这迫使它不得不从其它艺术中寻求资源。于是,同样具有表演艺术特质的舞台剧成为首要的借鉴对象。

 

事实上,1940年代以前出品的电影,除了戏曲电影,很多影片都带有戏剧表演的痕迹,这从《少奶奶的扇子》(1928)《、啼笑因缘》(1932)《、神女》(1934)等影片中都可看出。

 

电影制作成本巨大,为使其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消费市场。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单单改编作品的作家名字就足以在广告上确保电影的质量。正因为文学名著可以为电影提供盈利的保障,因此,电影公司偏爱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改编一直长盛不衰,甚至至今仍活跃在电影银幕上。朱瘦菊在1926年推荐将《西厢记》改编成电影时即表现出了这种见识,他说,《西厢记》文字之茂美、情节之委婉有如春花秋实各擅胜场,大中华百合公司拟将其搬上银幕,拍成之后必将令读者惊喜不已。

 

此外,对创建中的中国电影而言,作为新生的艺术样式,它在表现社会和民族方面力道相对较浅,而体制完备的文学恰好可以弥补其缺。作家们的笔力也很可能在长时期内都普遍超过电影编剧们。

 

再者,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还可以引领电影潮流甚至反过来引领文学潮流,因此也备受电影公司青睐。如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系列电影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该电影不但拯救了明星影片公司,而且还引发了武侠神怪电影热潮。当时,《火烧红莲寺》一直拍到第19集。1929年出品的电影以“火烧”命名者有《火烧剑峰寨》、《火烧青龙寺》等4部,后又有《火烧白雀寺》、《火烧平阳城》等“火烧”类电影出现。其它类似的电影如《江湖情侠》、《荒村怪侠》等有200余部。更意外的收获是:借助电影的声势,武侠小说的创作和阅读也形成热潮,武侠小说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要品种。

 

二 文学助电影完善语言符号系统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阶段中,电影都积极主动地使用了文学符号。甚至可以说,带有文学性的文字已成为电影的固定结构元素,文学帮助电影完善了它的语言符号系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