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古代文学论文
关于旅游文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意见。但归结起来大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旅游文学概念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范围比较狭窄,专指在徜徉自然或市井乡里的旅游过程之中或之后用文字模山范水抒发性灵的文学作品;广义旅游文学概念是宽泛意义上的旅游文学,范围比较宽,凡记述描写部落迁徙、士卒征戍、游子离家、帝王巡游、贵族狩猎、官宦归隐、士大夫贬谪、士子游学、艺人游艺、学者游历考察、僧侣拜谒传经、商贾异地经商等旅行和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及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都归于旅游文学。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旅游文学概念,原因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是在魏晋以后才出现的,而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最初就产生在广义旅游文学概念所包涵的旅行和旅游之中,
这和中国古代文学最初就产生于先民的劳作之中同出一理。旅游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相当分量,具有重要影响。每一时期的旅游文学都受到前期及当时思想文化的共同作用,并在积淀之基础上求得不断发展和革新。研究其历程,会发现一些相对稳定并长期延续的特征。这些特征在积累中一再地重复出现,在变革中稳定地保留传承,对当时及以后的旅游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便是旅游文学的“传统”。
一、重游传统
旅游文学的重游传统,指旅游文学创作者重视旅游的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是民族传统心理结构影响和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从本质而言,重游是古代旅行或旅游者对于旅游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恐惧,这种传统对旅游文学的发展一直有着重要影响。
旅游文学重游传统的思想基础是行路难,即对旅行和旅游的一种恐惧。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人们出行受限。加之道路不畅,荆莽丛生,虎豹出没,盗匪猖獗,出行时有生命之虞。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经•海外北经》神话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艰难的写照。战国时苏秦游历求学“赢滕履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1](P85)“负书担橐,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1](P92)饱尝旅游艰辛。徒步旅行难,凭借交通工具同样也难。九曲黄河,汹涌长江,高山深谷,原始森林,浩瀚沙漠,构成旅行巨大障碍。李白的《行路难》:“噫吁?剑?:醺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P215)堪称旅游文学中的绝唱。
这种对艰险之途的忧惧,行路难的慨叹,便积淀成旅游文学中反复咏唱的主题,成为重游传统的思想基础。重游传统在旅游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惧游、慎游和重游。
(一)惧游。即对旅途的畏惧。《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3](P197)
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4](P294)陆游《自兴元赴官成都》:“此生均是客,处处皆可死”[5](P526)。
都表达了对旅途危险的畏惧。韩愈贬潮州刺史赴任途中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6](P806)
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面对艰险行途的悲凉忧悸与生死未卜的惊恐心情。
(二)慎游。指在恐惧旅游的心态下潜移默化形成的旅游者对旅游十分审慎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保重身体。《礼记》劝戒世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6](P684)旅游者出门在外,往往要经历生死险境,故要求以保重身体为第一要务。旅游文学中多有表现慎游的作品。如《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3](P148)
父亲要求儿子快快回家,切莫死在异乡。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弃捐无复道,努力加餐饭。”[7](P91)是妇女对即将远行的丈夫在旅途中要万万保重身体的叮嘱。
、结伴而游。据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旅行犹侣行,是一种结伴而行的集体性行为。按照《礼记》的观点,结伴而游比单独行走安全可靠。《诗经•唐风•?m杜》:“独行??,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3](P161)
表达了对结伴而游的呼唤。从《诗经•郑风•秦洧》、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赤壁赋》、柳宗元《永州八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作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古代旅游常常是结伴而游。3、游必有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8](P399)
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外出旅行和旅游,须有正当理由,有一定时间、地域或距离限制。古代认为外出旅行或旅游的正当理由是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和游豫等。《诗经•召南•殷其?》“殷其?,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3](P27)就表达了妻子要求丈夫结束远游及早归家的愿望。
(三)重游。重游是由慎游、惧游等观念演变而来。重游观念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约定俗成为一系列行旅程式或礼俗,久之遂形成传统。旅游文学作品中广泛地表现了这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