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语翻译 » 正文

文学意象翻译中的补偿反思

2021-4-10 | 外语翻译

 

一、翻译是复杂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是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活动中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翻译损失,即译文与原文相比在信息、语义、语用、文化或审美方面的失真与缺损,此时需要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Hervey和Higgins将翻译补偿(compensation)界定为“通过使用与源文本不同的手段,在目标文本中产生近似源文本的效果,以补偿源文本重要特征在翻译中走失”[7](P248)的技巧。翻译补偿确实是一门技巧,它可应用于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满足译文接受者的需求和不同的翻译目的,但仅仅视其为技巧是远远不够的。翻译补偿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在分析翻译补偿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意象翻译的补偿原则,旨在探讨翻译补偿策略在文学意象翻译中的应用,揭示翻译补偿对翻译活动的重要作用。

 

二、翻译补偿存在的原因

 

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的矛盾问题之一。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存在一些共性,例如共有的生理与心理语言基础,共同的语言功能基础和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等等。[1](P32-38)翻译活动源远流长,也从实践层面打破了“翻译不可能论”。

 

但是语言的差异性又导致了语言的相对不可译。

 

GeorgeMounin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参照,吸收人类学和语义学的研究结果,最终得出了如下结论:翻译是可能的,但它确有限度。[2](P263)这个结论已为译界广泛接受,也在警剔译者应有意识地关注翻译损失的存在,在翻译补偿过程中力求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是翻译补偿存在的原因,下面主要从语言差异、文化缺省、审美差异等三个方面考察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以揭示翻译补偿存在的必要性。

 

(一)语言差异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存在于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层次。

 

词汇形态的特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以英汉语为例,汉语是象形文字,采用方块字,整齐一致,均匀对称,单音词占很大比例,叠词是其词法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英语是拼音文字,单词长短不一,单音节词很少,存在大量音素层面的重复如头韵、半谐音等。词汇空缺在翻译实践中普遍存在,主要是地理环境、物质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词汇空缺导致语义的不对等,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对应的词汇,通过义素分析也能发现指称意义的差异。如果把联想意义考虑在内,差异更是难以数计。同一个意象能引发截然不同的联想,如猫头鹰在西方为智慧的象征,而对汉民族来说却代表着凶兆。

 

不同的语言有其自成系统的句法,差异之处不胜枚举。突破句子的局限看语篇,各种语言之间也是同中有异。例如在语篇衔接方面,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来组织语言,而英语避讳重复,通常利用替代、省略形成篇章的连续性。

 

(二)文化缺省

 

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它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鉴于语言和文化关系如此密切,涉及语言转换的翻译活动不可能不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还要熟知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

 

文化缺省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知识背景的省略。[3](P235)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用前提,为了遵守经济原则和提高交际效率,作者在创作中会采用文化缺省策略,这不会对本族读者造成任何的理解困难和阅读障碍,因为文中被省略的文化信息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译文读者缺乏对原文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原文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使译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给译文读者留有想象余地的同时又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使其能正确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而不致产生误读?这就涉及到翻译的补偿艺术了。

 

(三)审美差异

 

美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相同的生理机能、思维机制和相似的经验使人们产生许多相同的审美体验,而抽象的美需要物化到现实中,表现在具体的文化中,成为具体文化中的美。同时美并不具备能够脱离人而独自存在的客观性,它必是人对客体产生的一种感受。[1](P25)既然是感受,相同或相异都是可能的,人们并非总能达成共识。因此审美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审美对于文学尤为重要。虽然在形式上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无法突破其线性特征,不能像音乐、绘画、雕塑等直接以音响、色彩或形象来打动观者,但文学实际上具有多层的美感,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破这种线性的束缚,发掘语言的形式美、音韵美、内涵美、艺术形象美等等,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但是由于所使用的语言和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会产生审美意识上的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文的美感,减少审美效果的损失,这也是译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翻译补偿考虑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审美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原文本的审美效果,避免译文和原文貌合神离。

 

三、意象翻译补偿的原则

 

意象是文学翻译的单位。“根据文艺现象学的观点,文学的意象是蕴涵在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的,即,从音/义层面,结构层面,景象层面,一直到意味层面都无不包含了意象。”[4](P292)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出于上述的语言差异、文化缺省、审美差异或其他原因,必须对意象翻译作出补偿,而其遵循的主要原则是相关原则与等功能原则。

 

相关原则指补偿应与原文相应的意象息息相关,对补偿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约束,不要忽视作者的意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许多版本的译文,其中有JohnTurner的“MidAprilmistsandblossomsgo”。此处翻译他将“扬州”略去未译,可能是他觉得这个地名无关紧要,实则不然。“扬州”是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是古代文人向往之处。研究者曾指出,如果译者知道唐代扬州的繁盛,听过但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故事,就不会省略不译了。[5](P186)因此,对这一意象的翻译应该作出补偿,省略不译会极大影响原诗的意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