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摘 要:本文由教育的本质谈起,结合笔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寻找到教育发展的基本点—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再有这两点谈及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基本要求,由此沿着“形而下”的顺序逐渐引申。形成对教育发展基础理论的框架思路。并用这个框架思路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的一个点作分析,两者相互借鉴互相补益,从而提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若干发展意见。本文的观点由于大胆采用笔者多年的哲学思考,并以此为基,观点与其他教育论文颇为不同,原创性较高。但由于能力资料时间等因素非常有限,所以可能存在较多谬误,谨希望此文能给有志于研究教育事业的同志们一个参考。已算进笔者微薄之力。
关键词:现实世界 精神世界及其延伸 天分资质 性格态度 环境 知识教育 价值教育 教育体制的矛盾
一、引论
生命本身只是一个自然过程,和其他的自然过程一样,他本身并没有决定他为了什么而存在。所有哲学家都爱问:“人为什么而活着。”其实人不为什么而活着。但是人活着的“为什么”却决定了生命的存在方式,恰恰是人不为什么而活着与人只能也必须选择一种存在方式而活下去的矛盾,造就了生命的多姿多彩。因而人为什么活着并不是决定于生命这个过程,而是决定于人本身,决定于人自己,所以每个人都应有属于他自己的答案,都应该明白什么东西是自己不会放弃的,什么东西是自己无法接受,什么时候甘心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选择的这一生的存在方式就是我们的人生。任何一种生命过程都和其他生命过程一样,都会受到其他过程或自身的制约、推动…他注定充满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不一样的只是人的心境而已;彼岸世界也好,天堂也罢,它们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我们的人生应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又未被现实世界所奴役的,是适合自己的却又难免磕磕碰碰的,是自己所喜欢的却不是苛求世界让世界围着自己转的,是充满酸甜苦辣的又是可以一笑而过的,是美好的理想的却不是梦幻的虚无飘渺的人生,是世界中人的人生,又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神和肉体都真正获得了自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人生。
人正是在追求这种人生而不断奋斗的过程中突破了种种限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他对自己,对大家,对社会的意义,绽放出生命之花的美丽。
二、教育的本质及核心问题
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价值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从宏观上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从微观上它塑造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将一个空灵纯净一无所知的孩童变成了一个拥有思想拥有知识的现实世界中的人,并在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之后教会人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及人生追求,且力求赋予人实现这种追求的能力。
要实现这种追求应包含两个要点:
首先,她必须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再美好的事物脱离了现实世界那也只是虚无飘渺的幻相,彼岸与天堂不过是生活在痛苦世界中的人们的麻醉剂而已,勇于面对这个世界的苦难改变这个世界的苦难才是正途。教育所关注核心的问题正在于此,即如何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去面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去改变这个世界的苦难。要去面对这个世界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即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事物属性和世界的现状,这就是我们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和信息传递;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就必须要融入这个世界,即接受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去学会应用他的法则,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教育或说是懂得辩证的对待道德的德育;当然人不仅要懂得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还要懂得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要懂得这个世界的美好去了要了解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外,还要懂得欣赏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去读懂它的美。
这是我们去面对世界改变世界享受世界的基础也是依靠,然而拥有了这些东西并不代表我们就已经将我们的追求完好的建立在了现实世界之上,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要想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领悟这个世界的美妙。要想处理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就应明白我们在这个世界中与所打交道的对象的相对位置,并且赢得一个恰当的位置,简记作定位,受教育者能否准确的给自己一个定位是是衡量一个教育体系的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准,教育的成就也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定位;在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后,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另一大关键,要想把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除了上述条件见外还必须要求这个人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和心态修养,这些因素决定着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可以直观表观能力。这三种因素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很难直接传授的,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理论灌输价值观念本身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心态,而对行动能力的培养目前则更多的依靠自己。要去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就首先要理解美,美或许是自然界的诸多规律及属性间表现出的规律性,可以说是规律间的规律,属性间的属性,他和其他的规律一样客观存在,而难以捉摸,一个人往往只能看到一部分。他需要人们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体会,用生命去呵护。当然我们还必须明白我们要将世界引向何方,这种努力决定于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它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的首要因素,但这个方向最终并不取决于教育本身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时代。
其次,要构建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及其延伸,既然我们的生命为了什么而存在并不有决定于生命本身,而决定于这人自身,那么这个人的终极追求除了要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外,还应有属于他自己的精神领域。这个精神领域不是外界所能强行加入的,是这个人自己慢慢构建的。那么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就应是教育所关心的第二个核心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假设人的精神世界应决定于人的实践经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里的人的实践经历并不是简单的指一两件事情,它更主要的是指人的阅历和思想斗争,人的阅历越丰富,心理、人格往往就越健全;思想斗争越复杂,思考、感悟的往往就越深刻。人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就必须要遵从这一原则,也正是这一原则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人的实践经历实际上是人自己的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知识能力、信息了解等因素同外部世界的客观条件、社会意识等因素相互作用综合过程。在人的实践经历中这些因素会不断冲突磨合,会不断在人的头脑中被剖析赛选、领会感悟、融和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认识,自己的思考方法,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拥有了自己的喜好爱恶憎,慢慢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明白自己的梦想追求升华成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可以为这种信仰这种追求倾注一生抛弃生命…这就是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或说人生观、世界观,这就是属于人自己的精神领域,这种精神追求反过来作用于人自己的生活、工作…形成精神世界向物质世界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