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古代文学论文
一、结合作品,论述《诗经》比、兴的表现手法。
比兴手法是《诗经》的独特表现手法,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和兴有时是分开使用的,但有时是交互使用的,有些诗句既是比也是兴。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结合作品,论述《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三、论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是中国田园诗的创立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由于陶渊明对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风光有着深切感受,又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语言与白描手法,从而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意境。
而在表现这种意境时,陶渊明从不雕词琢句,而是用朴素的口语化的句子,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全是一片自然天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在朴素无华的外表下,往往蕴藏着深厚纯美的意境。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在他的笔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话桑麻,欢酌新酒,披衣言笑,赏析奇文,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这样善于从平凡的景物和日常生活中捕捉住最具特征的事物加以描绘,并把它和自己的思想情绪结合起来,使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染上自己浓重的主观情调,从而形成了一种既真率又深沉、既平淡又华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陶渊明以其高远的思想意境、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形成了他的田园诗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他的田园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后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四、结合作品,论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这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神来之笔的绝句中。他的绝句在唐代诗人中是写得最好的一个,明人胡应麟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镜,篇篇神物。”(《诗薮》)。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既自然又含蓄。
2.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3.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极深,其绝句多有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
五、结合作品,论述杜甫律诗的成就。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如《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随意举例)。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如《秋兴八首》。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是把律诗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循,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登高》、《春夜喜雨》。
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它炼字炼句的成功,如《春望》、《月夜》。
六、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开拓词境的内容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