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实践

2021-4-10 | 当代文学论文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文秘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主干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中居于重要地位。该课程以“五•四”以来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文艺思想的论争为贯穿,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鉴赏、分析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功利化日盛的社会大环境,给课程发展蒙上阴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完成了从精神崇尚到物质实惠的转换,在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伴随着文坛上欲望化、金钱化书写方式的大行其道,魅力和光辉日益枯萎和暗淡的中国文学更加走向没落,作为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二)高职高专课程设置向实践性倾斜,使该课程逐渐走向边缘

 

高校扩招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向实践性大幅度倾斜,那些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被逐步削减,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当其冲,课时量几乎被削减了一半,课程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高职高专生源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学生视该课程为“鸡肋”

 

高校扩招带来了教育的普及化,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在人文素质和知识层面明显处于劣势,他们当初选择中文专业大都因高考失利后不得已而为之,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受中学应试教育的约束,语文功底比较薄弱,在进入到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价值的高职高专院校里,他们对与就业直接关系不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难以提起兴趣也就在所难免。

 

(四)学生毕业后难与社会相融的现状,凸显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据笔者调查,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随即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自我保护意识缺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力低,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差,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及应变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些情况进一步表明,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或普及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诸多的不利条件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学科建设社会大环境极端不利,课程发展已逐渐走向边缘,生源人文素质差、心态浮躁、缺乏学习兴趣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性的改革思路,是每一位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师不容回避的话题。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切实贯彻这一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与改革中,就是在遵循学生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特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和多项技能掌握的最终目的。

 

(一)教学目标:变“知识型”教学为“应用型”教学

 

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性方向的目标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培养上更注重技能性和应用性,具体到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上,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文秘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作为文秘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就应紧紧围绕着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及特点的初步判断能力为中心,通过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和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能从事文学创作、文案设计与写作、文秘、企业文化策划与管理、语文教学等专业人才。

 

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更多的强调学科的“知识型”,即理出文学史的线索,并以此为基点,评述其中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潮流和文学现象,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件,作品的审美特征却埋没在繁杂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文学理论的讲解中,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投射其中,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人文素质也难获提高。

 

由此看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传统的“知识型”教学目标,虽然使学生获得了现当代文学的具体知识,但对其专业发展、素质培养和人格养成却无太大作用。因而,应注重该课程“应用型”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案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专业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淡化“文学史”,强化“文学性”

 

本科院校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更多地追求“必需、够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宏观把握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应把教学重心倾斜到微观的作家作品赏析中。

 

以往传统的教学既要注重“文学史”的勾勒(在讲述现代革命历史进程和重大社会变迁的基础上梳理出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又要有重点地分析包括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在内的“文学性”。这种既强调掌握文学史规律,又要从兼顾学生分析感受能力培养的内容选择,从教学实践看最终导致师生的无所适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