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学语言研究论文 » 正文

文学语言研究创新发展

2021-4-10 | 文学语言研究论文

 

文学语言研究中的“三不管”沉寂局面,一时很难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循规蹈矩,踏着前人的脚印,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视野越来越狭窄,范围越来越细小,论题越来越陈旧,好多值得令人思索与玩味的宏观现象•,不少文学爱好者需要学习与借鉴的微观侧面,均被学者研人视而不见,或故意回避,不敢认真去挖掘与研究或老是旧调重弹,不断重复前人已经发现或解决了的问题,不厌其烦地阐发古人早已论实了的结论。死抱现成的知识不放,不想发现新现象,扩大新视野,自己不能独立思考解决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因而论题再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与兴趣,成为滞销的故旧产品而失去了读者市场,原也是不足为怪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经济发展如此,文论建设也是如此。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跟前人洋人邯郸学步,只能自甘落后,难望世界先进之林的项背。

 

“创新”往往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导,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驱动力,是沟通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一个民族突出怎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态势;创新思维发达的国家,往往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先进国家。下面想谈谈新近发现的几个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国人主要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审美意识的产物,它肩负着表现国人主要审美意识与审美信息的重任,‘反映国人文化生活与社会风尚的神圣职责。所以首先要深悉国人的审美情怀,要熟识他们惯常使用的主要审美观点及其主要的表现方法。

 

一提到审美观点与表现方法,人们就会想到:“眼见之美与耳听之美”,以为这是最主要的美感。人们喜爱欣赏舞蹈、音乐,就是具体的体现。其实这是从外国来的“舶来”看法,如其真是这样,那么文学作品中应该大量表现这方面的美感了,但经常看中国文学作品的读者,也许会提出异议,好像并非如此。中国人的最基本“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根据传统习惯,中国人处处用“味甘之美”来表达美感。譬如评论文章,美好的文章用“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耐人寻味”来赞美;差的文章用“枯燥乏味”、“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来批评。

 

好的文章,还可用“犹食青果,起苦涩而后获清香”来比喻。,如为广大读者欢迎,取得轰动效应的就用“脍炙人口”来形容。例如:“白乐天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之类的诗在中国的旧社会中,一千多年来都脍炙人口,”•…”(郭沫若《关于白乐天)})由此可见,国人是以“味甘之美”作为最基本最主要最权威的美感标准。

 

也不限于评论文章或文艺作品,其他看到的或作者系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名誉会长。

 

听到的美好事物,也拿“味美”来评论。譬如听到好听的音乐或歌唱,也用“听得津津有味”、“歌声甜美”等来表示;最典型的例证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杨伯峻译注云:“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论语译注)})可见音乐“味道”之胜过“肉味”,顿使肉味感觉淡化而消失。又如看到美好的风景与形象,也用“看得津津有味”“秀色可餐”等来表示。例如:“韦小宝侧头看去,见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脸蛋微圆,相貌甚甜,一双大大的眼睛漆黑光亮,嘴角也正自带着笑意。”(金庸《鹿鼎记}))形象美好,被写成“相貌甚甜”。又如:“曾仁祥酷爱山水,寄情自然,认为‘姿三洞之胜闻天下’,因此,在任官期内,特请亲朋好友前来分享饱餐‘三十六洞天’的奇景秀色。”(《金华日报》1998.7.27)对“奇景秀色”也可“分享饱餐”。由此可知,不管“听的”、“看的”,都可用“味觉”来表示美感。

 

此外,礼仪交际、谈吐对话、鉴赏书画、评论事物等等,不时运用.‘味觉”来表示。因此,“味甘”的美感,不仅是国人主要的审美意识,而且也是表现审美意识与信息的主要方法。例如:善于说动听好话的,称为“嘴巴很甜”;双方同心之言称作“甜言蜜语”;阴谋家表里不一的谈吐,被名为“口蜜腹剑”。听了悦耳舒服的话语,会说“好像吃了一杯冰淇淋”;描写城市的宁静的夜晚却说:“城市的夜,恬静得像一杯冰镇汽酒”(言辉文);“少年冠军”小彬彬,认真地在父亲棋摊上学习,也说“看得津津有味”(《报刊文摘》97.10.23);描写战争也说:“充满着火药味”,甚至有人说:“含着药味的月色”(陈耀炳文);生活过得很美满,也可说:“看到房东老太太一个人过得有滋有味儿”。(同上《文摘》)现代大作家郭沫若、茅盾等都很长寿。他们认为书笔有味,似美撰佳肴,可滋补养生。宋人李淑就有“三味”之论,认为经书味同“太羹”(肉汁),史书味同“折姐”(肉食),子书味同“酶酿”(肉酱);周带堂认为,“三味”是指“经书如米谷,史书如蔬菜,子书如点心”;寿沫邻则把“三味”理解成“读经味如稻粱,谈史味如肴撰,诸子百家味如酪酶”。苏东坡也认为读书既饱“眼福”,又饱“口福”。钟嵘在《诗品》里明确提出“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已经知道美在“滋味”,知道“文已尽而意有余”(即“余味”)更美。因此,羊羔美酒、山珍海味象征着最美好的生活。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以特殊食品宴请家人或客人,作为欢庆方式:如元宵煮汤圆,端午裹粽子,中秋尝月饼,春节吃年饭等等,很少举行“舞会”或组织“家庭音乐会”,由此可见国人的美感倾向所在。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