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语翻译 » 正文

功能对等与-ing形式的名词化翻译研究

2021-4-10 | 外语翻译

摘  要:本文从认知角度对名词化进行探索性重新分类,将-ing形式定义为名词化范畴的过渡成分,并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要分析了-ing形式的翻译方法,为名词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努力。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功能对等;名词化;-ing形式
    一.引言
    “名词化”是把其他词性的词,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的语法过程(Richard, 2005)。名词化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增强文章的表达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名词化一直都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缪海涛,2010)。对名词化的分类个学派的语言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但是自从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在国内外得到迅猛发展后,认知学派的许多理论也得以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将试图用认知的原型范畴理论对名词化进行分类。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名词化的类别
    原型范畴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发展起来的,其理论认为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的表征决定的,而是由原型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决定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史厚敏,2006)。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对名词化这一范畴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名词化这一范畴的原型是什么,原型的属性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中心属性,哪些是边缘属性,具有更多的中心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反之则是边缘成员。那么,名词化这一范畴的原型究竟是什么?根据原型理论,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或语言范畴中最具有突显性、代表性的成员。本文认为数学中的极限理论对于确定名词化范畴中最具有突显性和代表性的成员很有帮助。在数学中极限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数列或函数无限地接近于一个常数,我们就说这个常数是这个数列或函数的极限。现在我们把名词化范畴看作一个数列或函数,那么名词化这个范畴就是一个无限地接近典型名词的数列或函数,它的极限就是典型名词。因此典型名词可以被假定为名词化范畴的原型,原型的属性就是典型名词的属性。大致可总结为:(1)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离散性,具有单复数,可量化;(2)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3)在语法功能方面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4)在语义方面指代具体事物(刘国辉,汪兴富,2005)。这些属性可被分为中心属性和边缘属性,名词化范畴的分类可根据拥有中心属性的多少分为几级。那么怎样确定典型名词属性中哪些是中心属性,哪些是边缘属性呢?目前,有学者将名词化现象大致归为五类:零转换形式、派生形式、-ing形式、that小句结构和The fact that结构。表1将这五类名词化现象拥有典型名词的属性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图表中的“+”表示具有该属性,“-”表示不具有该属性,“±”表示该属性的不确定性)。
    从表1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种名词化现象具有典型名词属性的情况,“+”最多的是中心属性,“-”最多的是边缘属性。因此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及指代抽象事物属于名词化范畴的中心属性;离散性、具有单复数,可量化指代具体事物这些属性为边缘属性。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零转换形式和派生形式具有的中心属性和边缘属性完全相同,且具有最多的中心属性,因此我们把这两种名词化现象划为一类,属于名词化范畴的中心成员;that小句结构和The fact that结构几乎具有相同的中心属性和边缘属性,且具有较多的边缘属性,因此我们把这两种名词化现象划为一类,属于名词化范畴的边缘成员;-ing形式处于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间属于名词化范畴的过渡成员。这样我们把名词化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零转换形式和派生形式,是名词化范畴中的中心成员;第二类包括-ing形式,是名词化范畴的过渡成员;第三类包括that小句结构和The fact that结构,是名词化范畴的边缘成员。
    虽然我们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成功地将名词化分为三大类,但是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因此名词化的范畴属性仍会继续随着人的认知而变化,另外名词化的现象分类也会随着人的深入认知而出现变化,所以对名词化的分类是阶段性的,是需要被完善的。
    解决了名词化的分类问题,下面我们就根据上面的分类,对名词化范畴中的过渡成员-ing形式进行具体的例句分析,并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翻译方法做进一步的探讨。
    三.语料的选用和例句的提取
    在参加外研社举办的“搭建巴别塔:翻译乐活大会活动”中,选取了艾伦•坡的短篇小说《同木乃伊对话》,译文通过了编辑对稿件质量的审核,因此选用短篇小说《同木乃伊对话》作为研究-ing形式翻译的语料,既有助于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又能够使研究更加的系统化。
    对于-ing形式名词化的例句提取,首先采用了免费编码软件CLAWS将语料编码,然后使用Colligator在已编码语料中抽取出加ing的词,再经过手动剔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名词化现象例句,供进一步分析使用。
    四.“功能对等”理论对–ing形式的名词化翻译的指导作用
    4.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为使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他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行为,主张用交际学理论诠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从而使翻译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扩大到译文的使用者(张龙宽,欧阳玲利,2007)。
    4.2 “功能对等”原则的运用
    4.2.1 –ing形式直译成名词
    (1) We searched the corpse very carefully for the usual openings through which the entrails are extracted, but, to our surprise, we could discover none.
    我们非常仔细地搜查了尸体,想寻找取出内脏时留下的切口,但令我们吃惊的是,我们没有找到切口。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