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计划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构建全社会积极参与、多层次促进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新格局,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人民健康幸福、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年,人均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基本建成符合市情、特色鲜明、比较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一)参加健身活动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逐步增加,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到年,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不含在校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80%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青少年等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二)城乡居民体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明显改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0%以上,其中20%以上达到优秀标准;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以建设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全民健身环境。到年,全市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区体育健身公园等较大规模的场馆设施更加完善。各乡镇街道具备一处及以上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场地;市区的休闲广场、居民小区全部配建健身设施;8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经常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开放率和利用率呈现较大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性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举办学校、职工、农民、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比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传统性、品牌性特点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健身项目展示活动,大力推广各种健身方法,做到“人人掌握一项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五)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完善。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市体育总会,广泛成立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等明显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建立体育组织和活动站点,形成市、乡、村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通过经常性、制度化地开展形式不一的体育健身活动,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管理规范、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成立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并进行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质优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达到总人口的1.7‰以上。
(七)全民健身科技服务能力快速提高。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依据被监测人员的体质状况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健康发展。体育市场供给不断增加,健身市场规范有序,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形成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满足大众需求、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全民体育健身市场实现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画等方式,加大对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各种体育活动及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终身体育”教育,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素养,在全市大力营造崇尚体育和参加科学健身的浓厚氛围。
(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1、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加快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切实抓好市区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各行政村。有条件的公园、广场、绿地要规划配套体育健身设施。
2、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研究制定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使用办法,推动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根据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全民健身日,公共体育场所一律免费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确保使用安全,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有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要逐步、适时开放体育设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三)大力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1、加强市级健身组织建设。建成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2、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体育站、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完善体育服务功能,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动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