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乐
音乐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一般艺术的本质特征:创造意象世界、传达人类审美经验。虽然音乐作品离不开它的物质实在层(纸、磁带等)和形式符号层(音符、节奏、旋律等),但是,音乐的核心层次却是它的意象世界层。“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由此可见,音乐作为艺术品,它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也就是说,音乐欣赏不仅是欣赏它的形式美,更要感知它的音乐形象,而要感知音乐形象则必须激发欣赏者的创造思维。所以说创造是欣赏教学的中心。音乐欣赏课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误区
如今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存在一种怪圈,许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为了迎合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欣赏音乐。
前面说过,音乐欣赏的中心在于创造,在于学生通过音符、节奏、旋律的暗示和指引,在心理活动中重建生成音乐意象。而这个过程并不只是通过教师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让有限的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这决定了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如果讲得过多,势必影响学生欣赏音乐影响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形象是非视觉的(看不见,尽管有人用色彩来引发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语义的(不是一种确定性的语言)。每个人所欣赏的音乐类型不同,学生也是如此。反映在每个人耳朵的音乐信息时非语义的,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欣赏教学其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类似于一节语言课,就像诗歌或者一个故事,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虽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不能只用书本来局限学生对音乐的想象,特别是大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和音乐欣赏审美能力,而且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教师需要的是适当地引导或提示,而不是用长篇大论的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1.2单一欣赏型
“单一欣赏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课进行欣赏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现代音乐教学原则。
大学的音乐欣赏课是非专业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音乐的素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比如器乐、歌唱、音乐欣赏教学能力等,还要具备人文、历史综合教学能力。大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喜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而“单一型”欣赏课型不利于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种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长时间如此,学生不但没有从音乐中学习到它真正的内涵,也会失去兴趣。许多大学生从小没有真正学习过音乐、音乐知识,教师如果在欣赏课上过多的强调音乐的专业知识,也会影响影响学生对欣赏课的喜欢,甚至导致拒绝音乐欣赏课。
2科学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欣赏音乐、接受音乐熏陶、体验音乐美感,是科学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2.1导入法
把音乐欣赏课变成教师结论课的固然不好,但也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全盘否定所有对音乐有利的语言介绍,所以适当地语言导入必不可少。
(1)介绍音乐创作背景、作词作曲者等导入。一个音乐作品就像一篇文章,除了它有自己的声音,同样也有它背后的故事。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之前,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它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情况,对于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前,介绍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反映的主要思想内容、作曲者、《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起的重大作用,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欲望,并最终带着庄严的感受、带着对冼星海的敬仰之情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如果事先没有进行介绍是很难达到这一效果的。
(2)讲述音乐小故事组织导入。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除了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平时多搜集一些音乐方面的典故,这种积累课外知识的经验会在音乐欣赏课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首先从《二泉映月》这个标题入手,插入杨荫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的一段回忆:杨先生、曹先生原是阿炳的老乡,当年两位先生请阿炳演奏录音,当阿炳演奏完一首二胡曲时,几个人同时鼓掌,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首曲子没有曲名,用二胡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拉过。”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曹先生接着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二泉印月》呢?”杨先生接着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河山,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了。《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介绍完曲名的来历后,点出这首乐曲其实和“泉”、“月”完全没有关系,这只是阿炳的“依心曲”,反映了阿炳悲苦的一生,悲中有刚。
以上仅列举两种导入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平时多想、多听、多看,还会有更多的方法。当然,在导入时要注意时间和尺度的控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切不可喧宾夺主,使之又成为一种“语言替代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