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民办大学要生存与发展更应办出特色,民办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准确的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的,是办学者依据办学定位并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而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育人模式或发展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办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如何实现从机遇型发展向实力型发展转化;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化;从同质化竞争向以个性特色立校转化。民办高校要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变革创新之路。
西安翻译学院在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有无数思想闪光点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这就是西译一个具有四万人规模的民办高校成功的秘诀。
创新之一:锐意变革,独创复合型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及其相应策略的模式化概括。科学的教育模式有助于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教育模式上先是学习前苏联,后又学习美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创新教育模式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对自身发展与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西安翻译学院创造并成功地实践了,备受全国教育界关注并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和“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培养“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的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外语类专业采用“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除了外语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设置 “经贸”、“教育”、“导游”等多个模块,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既懂外语,又能具有一门应用专业和现代化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非外语类的专业,包括经管、计算机、通信、艺术等专业,采用“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的培养模式。除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外,设置了课时量较大的“英语课程”模块,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使学生有较强的外语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无论是统招本科、高职还是自考本科各专业,学生均可选修办公自动化、网络知识、外贸函电、公共关系、礼宾礼仪或小轿车驾驶等实用技能公共课。
此外,西安翻译学院还将三年制统招计划内高职的周课时由24课时增开至28课时,以全面提升计划内高职的学业水平。
对于西安翻译学院的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外界曾形象地将它比喻为“三个半瓶子醋”理论,意思是说,西安翻译学院高职的学生外语比不上公办高校外语系本科专业学生;第二专业学得不够精深,也不及公办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同时又不是专门学技能,技能水平也不算高。三方面与公办学生相比仅仅是人家的一半,但是在这种复合型模式的组合下,三个半瓶醋就相当于一瓶半醋了,综合能力又比公办学校只学一个专业的学生强,从而产生了1+1+1>3的系统效应。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西安翻译学院这一教育模式的优势:1994年新加坡银行系统来到西安欲以7000元月薪招聘30名毕业生。他们起先到外语学院,外院的本科生外语很好,但他们不懂金融;后来他们又到了财经学院,财院的学生财务知识很丰富,但他们说英语既开不了口,也听不懂人家的英语会话。后来他们来到西安翻译学院,发现西译的毕业生既懂金融,又有很强的口语和听说能力,结果是满意而归。
近几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十余所大学纷纷与西安翻译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西安翻译学院的毕业生却成为众多企业上门索聘、高薪招贤、批量吸纳的“抢手货”。西安翻译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国民办院校前列。用人单位对西安翻译学院学生的评价是:他们既有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西安翻译学院的毕业生身上有一种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西译精神”。西译2011届毕业生郑悦被英国伦敦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还有不少学生先后被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如今,西译早几年毕业的学生有许多已成为部门经理或者业务骨干,部分学生还自己创业当上了董事长、总经理,而且将公司运营得风生水起……
创新之二:注重特色,创立翻译研修学院
说到人才观,中国人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与“学而优则仕”相伴随的是文凭观念。在科举时代,唐代李德裕武宗时居相位,尽管位极人臣,但由于非进士出身而遗恨终生。在新时期,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对求职者第一学历即大学本科学历提出苛刻的要求,反映的就是传统的“一纸定终身”的文凭观。钱钟书在《围城》里对文凭有一段独到的见解和论述:“方鸿渐受到两方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我们现在的社会,似乎是一个“文凭”社会,有了文凭就有了一切,没有文凭就一切没有。“文凭”教育的大兴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