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术
山水画在六朝已成为独立的画种,经过隋唐的发展,到五代已完全成熟,形成两大画派。南方,由董源、巨然开创了江南山水画派,而在北方则有由关仝、李成、范宽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
北方山水表现了北方山川的雄伟、阳刚、饱满、气势夺人,山石嶙峋、劲拔老硬、以水墨为本,多用斧劈勾点皴染为法。南方山水以描绘江南山水为对象,表达了江南地域的平缓的山峦和江水的浩淼,构图大多以平远为主,其特征是平淡天真和秀雅温和。多用披麻、米点皴法,山头多矾石,给人一种淡墨轻岚,温雅柔润之感。
宋代是两大画派的鼎峰时期,各有发展。在元代,文人雅士以书法导入画法,注重山水画中的笔墨表现,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描绘的对象都是江南山水,是江南画派的继承者。明初的吴门画派,企图中和北方和南方山水画派的特点,却形成了明画枯硬、平板的特点,艺术水准比宋代有所下降。
明后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以禅意融入画意,诗、书、画结合,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以南方画派为传承,注重表达文人的“个人体验”,摆脱了北方画派的皇家院体画和董、巨以来南方山水画派的士大夫文人画的模仿自然为特征的模式,形成了空明澄澈、诗意境象的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特征的“心中之画”,开创了山水画表现的一种全新的境界,影响明、清达三百多年,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一董其昌(19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明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湖广副使。光宗立“,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董信奉禅宗,曾参紫柏大师。紫柏大师为禅宗曹洞宗六祖下三十五世,讳僧可,号达观。董与紫柏禅师善“,沉酣内典,参究宗乘,后得密藏禅师激扬,稍有所契。”(《国画与禅》,北鱼著,四川美术出版社,P35)“禅,直指本心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觉,斩断思虑留意当下”。(同上,P7)一旦“顿悟”便可以回归自然,回归本心,心中便是一片空明,达到佛的终极境界———心的自由和越脱。禅是董其昌的生活,也是其艺术,在禅意的明心的启示下,董把禅意引入画法,重造境、写意,把宋元以来重丘壑、重笔意山水画引向更加意象化,形式化,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新的模式。
董的山水画自江南画派一脉而来,尤其受董、巨、二米、元四家的影响较大,山石多用披麻皴法,亦喜用米点积墨,通过对历史山水画传统的融合,以及对大自然真山真水的观照,董其昌以禅理入画理,重顿悟轻法则,强调内心的性灵的抒发,而这种性灵是发乎本心的,静穆空灵的,合乎自然的,空明澄澈的理想世界。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P109)董画强调文人畅神写意的情趣,描绘江南风光的云烟雾雨,村舍沙渚。小桥流水,草庐渔舟,用笔缓慢,气度从容,这些江南风物,自然山川,经过董的“内营”,而神遇。
董其昌作画是强调禅宗的“机”的触动和引发而“顿然晓悟”“,其解脱在一瞬”机缘,在董的作画状态中常常是古人的画迹和自然界的树石云霞,这两者触动画兴“,内营”自然丘壑,笔墨暗合古人,成画矣。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画禅室随笔》P183)“晋陵道中,望远岫平林,坡陀溪岸,一一如画。秋色正佳,舟行闲适,随意拈笔,遂得十景”《栖霞寺诗意图轴》(图一)(《中国名画家全集•董其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05:P172)作于1626年,画中画的是南京一带树林山色,是其墨笔画的代表,画法近子久、云林,山石用长披麻皴和折带皴兼施,以侧笔为主。用笔有轻有重,不用圆笔,笔法秀峭。
所画杂树,已与云林大不相同“,向背俯仰,全与曲中取之。”用笔柔中有刚,线条变化多端,用墨惜墨和泼墨兼用,近坡树石浓郁,中景迂徊曲折,布局精细,主峰秀润,包围在云雾之中,既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但更是其创造的梦幻世界。这梦幻世界的创造,传承了宋元山水画的优秀传统,笔墨丘壑暗合古人与自然,但又不似古人和自然“,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董其昌简淡平和、单纯深妙的山水画是心象外向的迹化,这种“心象的迹化”超越了个人的经历与情绪,具有禅意的心境的空明澄澈,这种澄澈,在画面上升华为以情动人、以境感人的源于真山水而高于真山水的艺术真境,给人以如临仙境的享受。这种艺术境界的取得,对于生长在明末乱世宦海沉浮的董其昌来讲,禅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董其昌的禅意引入画意形成的空明澄澈的图式是其山水画的一大特征。
二董其昌集文人、居士、画家、书法家和鉴赏家于一身。其中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是其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自三十五岁中进士为官,至八十岁退休,凡四十五年,时官时隐,为官时不忘书画,在隐时优哉山林,书画为一代宗师。
《画禅室随笔》云“:米海岳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昧。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画禅室随笔》P10)董其昌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书法理论,形成其潇洒苍秀,面目独特的书法艺术。董把其书法用笔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柔秀的用笔、纯熟的技法、鲜润的墨法、使其画面有惊人的活力和流畅的节奏。
图一图二《佘山游境图》(图二)(《中国名画家全集•董其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05:P177)是其墨笔山水的代表作。画面中,董将书法程式取代了文人山水的披麻皴法,使山石树木的形态化成了外润内秀的个性化的书法笔触,由这些笔触产生的虚实、浓淡、疏密和干湿对比,形成了全图秀、柔、润的水墨氤氲的既非抽象又非具象的中国式“意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