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互联网产业变迁思考

2021-4-10 | 互联网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时至今日,正好走过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产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回顾入世十年来的历程,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成长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本文着重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十年来的变化做一梳理,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和部分互联网行业发生的变迁。

 

一、互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变迁

 

中国承诺,自加入WTO时起,允许外资全面进入互联网市场。随后十年中相继出台、修订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互联网产业的投资融资范围、互联网产业内容管理等内容。

 

在互联网产业的投资融资上,对于不关系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控制的领域,逐步放开,引导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形成充分竞争的氛围。2001年12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规定指出,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可以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具体业务分类依照电信条例的规定执行。该规定于2008年9月重新修改向外界公布。其中重要一条便是将外商在华投资电信企业20亿元的门槛降低至10亿元。在引导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传媒产业方面,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意见和决定,支持和引导非国有资本的进入。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同年8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和禁止进入的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关乎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域,中国牢牢坚持国有资本绝对的控制地位,对于非国有资本的监管也更为严格细致。2005年7月6日,六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禁止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互联网文化经营机构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禁止外商投资利用信息网络开展视听节目服务、新闻网站和互联网出版等业务。2007年11月,最新修订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同样显示,禁止外商投资新闻网站、互联网内容供应与服务经营业内容。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在互联网业的开放上仍持有谨慎态度。总体而言,中国政府注重在互联网产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但是,在国内社会资本和外资上,坚持内外有别原则,一方面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外资进入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监管,以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1]

 

对于互联网产业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之处,中国政府也注重通过立法、专项整治等形式予以加强,其中尤值一提的便是对于互联网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于互联网著作权的范畴和执法行为的范围等作了明确的规范,将有效保障网络媒体内容资源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净化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注重发起专项整治活动用于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行为和网络不良信息传播。例如:2010年2月面世的《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明确了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广告主、广告联盟、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有网站的建立者、管理者,在淫秽电子信息犯罪里所负的刑事责任,为互联网业环境的长久整治搭建起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法治平台。

 

纵观中国入世十年的互联网产业政策,呈现出明显的“放”、“收”趋势。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投资融资、非文化安全的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尺度,而对于内容方面涉及保护本国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历史传统等则对WTO相关规则进行保留,制定更为严密的法规政策,延续既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追究其内在动因:其一,中国互联网市场在入世后向外资全面开放、允许外国服务商参与中国公共电信网及其服务的承诺促使法规政策要随之进行调整。“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都须按照平等、开放的原则逐步被补充、修改甚至废止,一些原来设定的许可制度将被取消或以备案制度所替代,事先监管制度将逐步改为事先监管和事后监管并重的局面。”[2]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内容与运营愈发融合的态势与中国行政机关职能分离的态势直接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客观上讲,这对矛盾促成了互联网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其三,对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认识上愈发深入。中国对传媒领域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不是因为西方经典管制理论中强调的起因“市场失效”,而是源自意识形态的需要和计划经济的惯性与本能。[3]

 

就中国互联网产业政策的变化来看,这样的传媒政策一方面有利于资本引进,有利于体制创新,有利于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传统的管制观念,将文化安全、意识形态的主动性仍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

 

二、互联网产业变迁管窥

 

入世十年来,在中国整体经济状况全面进步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产业政策的东风,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予以阐述,分别是:互联网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产业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中国的国字号网站群体在各种利好条件下,媒体功能不断拓展,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渐站稳脚跟;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渐入佳境,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梳理和管窥,能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十年巨变有一直观的认识。

 

其一,互联网产业投资多元化。入世以来,互联网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外投资的一大热门。仅在2011年,据中国的投资咨询机构投资中国(ChinaVenture)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企业完成投资236起,相比2010年的124起增长了90.3%;投资总额38.92亿美元,相比2010年的20.91亿美元增长了62.3%;其中,电子商务成为投资主流。[4]

 

引进外资大致包括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互联网企业本身由外资直接投资控制,如境外网站以中文版形式在中国落地或寻找代理人(雅虎中国、MSN中国、亚马逊中国等);二是通过各种途径运作互联网企业在国外境外上市,如腾讯、慧聪在港交所上市融资,盛大、前程无忧在纳斯达克上市;三是境外风险投资相中中国互联网新媒体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这在尚未上市的企业中极为普遍。近两年来,借助风险投资在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有十余家,包括土豆网、奇虎360等等。[5]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