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互联网
一、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5.13亿;搜索引擎用户为4.074亿,使用率为79.4%,年增长率达8.8%。搜索引擎跃居网民各种网络应用使用率的第二位,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入口①。
在搜索引擎使用中,医疗信息搜索已成网民常见网络行为②。目前,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医疗信息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使用通用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另一则是使用医学专业搜索引擎③,国外这类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多针对医学专业人士,而目前国内的39健康网、导医网、医药搜索等网站也提供医疗信息检索,但主要针对大众提供搜索服务。本研究主要关注医疗信息的大众搜索行为,既包括使用通用搜索引擎行为,也包括使用医学专业搜索引擎行为。
医疗信息是关于疾病治疗的信息,专业性强,常见且较为可靠的信源主要是医生或其他相关医学专业人士。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成了医疗信息的重要来源,且网络中的医疗信息除了关于疾病治疗的信息还包括相关医疗机构和医疗技术信息。尽管目前互联网提供海量医疗信息,普通网民较难区分高下不等的信息质量,但多数网民仍然将搜索引擎作为获取医疗信息的常用工具。作为新媒体技术使用的形式之一,医疗信息搜索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搜索行为本身具有何种特征?搜索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信息提供方回馈了哪些有用信息?这是本研究重点考察的几个方面。
基于当前搜索引擎使用行为的主动性,本研究将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理论前提,也即认定医疗信息搜索是基于用户特定需求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使用行为。使用与满足理论集大成者卡茨在1974年论述了对媒介使用与满足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逻辑:“(1)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2)需求,引起(3)期望,(4)即大众媒介和其它信源(的期望),它导致(5)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其它活动),结果是(6)需求的满足,和(7)其它或许大都是无意的结果。”①基于此基本逻辑,本研究提出三对核心概念,以考察何种社会和心理根源引起医疗信息搜索引擎使用需求进而产生何种特征的搜索行为。
1.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用性和易用性这两个概念源自Davis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知觉有用”和“知觉易用”两个变量。知觉有用是指潜在使用者知觉到使用此技术,可以增加其工作效率。潜在使用者知觉技术的有用程度愈高,使用技术的态度越正向。知觉易用是指潜在使用者知觉到技术使用的容易程度。潜在使用者知觉到技术越容易使用,则使用技术的态度越正向②。由于目前搜索引擎技术使用相对普遍,本研究改造TAM模型中的“知觉有用”和“知觉易用”概念,将“有用性”和“易用性”界定为实际使用者的评估指标。前者指实际使用者使用后评价此技术能增加其工作效率的性能,后者则指实际使用者在使用后评价此技术容易使用的特征。
2.仪式性使用和功能性使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应用在互联网研究上③的另一对较为成熟的概念是对传播渠道的仪式性使用(Ritual-izeduse)和功能性使用(Instrumentaluse)。仪式性使用指对传播渠道的习惯性使用,功能性使用则指为达到某种需求选择性地使用媒介④。仪式性使用是一种较少意图性和选择性,更多关注媒介本身而非内容的使用方式⑤。
功能性使用则更多意图性和选择性,基于信息利用原因而使用媒介内容⑥。卡茨认为,受众的满足来自于媒介内容和使用情境⑦,所以仪式性使用和功能性使用分别获取过程满足和内容满足⑧。
3.疾病和患病。医学社会学把疾病分为两种:疾病(disease)和患病(illness)。疾病是一种负面的躯体状态,是存在于个体的生理学功能异常;患病是一种主观状态,个体心理上感觉自己有病,并因此修正自己的行为⑨。基于医疗信息是针对疾病治疗的信息,且疾病按医学社会学可分作疾病和患病两种状态,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作两类进行分析,一类是疾病状态用户,一类是患病状态用户。前者指已经医生或其他医学专业人士确认过的客观负面身体状态的用户,后者则指自我感觉有病的主观身体状态的用户。两类对象中包括代理人用户,如父母亲作为疾病状态或患病状态的年幼孩子的医疗信息搜索代理人角色等。
本研究为定性研究,利用MSN进行线上访谈,访谈前确立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具体内容依访谈对象的回答在提纲框架内顺势形成。本研究从笔者MSN友人中非随机抽取研究对象。
友人样本框为120,笔者于2011年11月5日至9日5天内,将MSN好友中主动同笔者打招呼的共29位好友抽作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年龄最小24岁、最大47岁,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男女配比相当。
二、研究发现
基于上文关于患病状态用户和疾病状态用户的概念界定,据访谈对象自我汇报,患病状态用户占样本的75%,疾病状态用户占样本的25%。
(一)“有用性”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所谓“有用性”的不确定性,是指访谈对象在医疗信息搜索行为发生之后无法形成明确的关于技术使用“有无功效”的评价态度,这一点在患病状态用户和疾病状态用户中都有明显呈现。如:“有用没有不太好说,网上说的都差不多,不全信。我还是不太相信网络的可信度,但若很多网页都提到,我会觉得也许是正确的。不过要么东西多,难辨真假,要么东西少,多雷同”(hw,疾病状态,教师,30)。“找到明确答案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网上很难找到和症状完全一致的,似是而非的很多”(sly,患病状态,学生,24)。“是这样,常常提出一个问题后,相关答案的数量很多,但自己看可能都是从同一信息源发出或转载的。感觉比较明确的是百度百科,但不知道是否是准确的。所以,有用没有,也不好判断”(wj,患病状态,教师,31)。“有用没用的信息基本上都有,但网上冗余信息太多,而且很多信息都是吵来吵去的,所以,我的感觉,还是百度百科最好,那里的信息最集中,而且经过梳理的。有些民营医疗机构经常夸大其辞,耸人听闻,所以对它们的信息,我基本不信”(tjj,患病状态,教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