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互联网发展下的德育主体性

2021-4-10 | 互联网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络促进了人类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随着以互联网的普及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手段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空间限制,传统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面临着极大的冲击。这种变化对当代学校学生的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传统的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强行灌输,德育的内容与步骤由教师来规定和安排。互联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为校园内学生德育教育开辟了新渠道。

 

学生可以自由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德育内容,从而凸现和高度发挥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因此,网络时代校园里的学生摆脱了传统德育中所处的客体地位,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属于平等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实质上是双主体或互为主体的关系。校园内的学生德育教育应体现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尊重,这是校园德育教育工作的现实追求和必然选择。

 

一、学校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性转变在于互联网络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道德教育空间网络时代的校园德育教育,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或互为主体转变,其原因在于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获取,这给学生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他们只要有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获取对自己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网络信息。传统的校园德育内容主要来自现成的教材,而互联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则以网络为载体,“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互联网络上的信息具有丰富性、多元化及更新快速等特点,校园里学生的德育实践空间十分广阔。学生获取德育知识的空间更加开阔,可以在网络里自由地选择和取舍。在互联网络虚拟的环境里,其道德要求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学生本人对自己负责,依靠学生个人去挑选内容、去辨别真伪、去占有资源、去享受真理。可见,互联网络增强了校园里学生道德自主构建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

 

网络时代校园里学生个体进行自我德育的渠道得到拓展,是源于网络具有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的特点。互联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大都是在“虚拟现实”的情形下进行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虚拟的环境里可以自由地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到德育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络的虚拟的环境里,学生群体是作为共同的德育主体性而存在。学生都需要进步与成长,他们对一些德育问题的看法、解决的途径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近。在互联网络上,学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对一些德育主题进行磋商、争论。基于成长阅历的相似性和相互学习的需要,学生之间在网络上能够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接纳的基础上交流,甚至学生的一些观点在发生碰撞后还会达成共识。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畅谈个人所思所想,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在网络世界里的互惠互利,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可见,互联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学校德育教育自上而下的单向德育教育模式,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通过网络的德育教育交互性的实现,学生以平等的主体实现“互助”和“自助”,从而达到自我提高、自主成长的德育目标。

 

互联网络上德育的内容是以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数字化信息作为呈现方式而呈现在网页上,能够将情境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学校学生参与浏览德育网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高,因为网页的设计符合其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互联网络使学校德育教育能够更有效地实施。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相比于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流于教条化、空泛化,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因而学生对教师空洞的政治说教会产生反感、抵制的心理,由于学生主体的缺失,学校德育教育当然陷于低效,达不到学校德育的要求。

 

二、互联网络环境使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有助于师生平等对话

 

互联网络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彼此间甚至不知道对方的种族、性别、年龄等真实信息。因此,学生在网络中与网络中的每个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主体,不存在身份、地位、等级的差别。学生在网络中对德育知识的的学习、对德育问题的见解摆脱了人为的灌输与强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准分离”状态,学生甚至脱离了教师的权威,他们在网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网络德育信息,采取对自身发展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和德育实施步骤。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和管理,从而使自己不断提升。网络环境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平等方式互动交流,这种交往将会在网络上体现得更加细致和深入,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往模式,是一种非中心化交往。特别是在网络上的平等性交往保证了交流的真诚性和真实性,为确保学生在网络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正确发挥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致使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平等、不对称的地位,平等对话缺乏应有的思想基础。因此传统的师生关系导致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压缩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空间,单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只有教师来选定德育教育的内容及实施的步骤,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服从。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实际是教师将学生作为随意改造的工具而已。而网络环境使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发挥,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标准对德育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和精神平等的网络交流中接受和理解道德要求,从而促进自身不断成长,并内化为现实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在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显示出更高的实效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