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学科教育
在个性化解读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却忽视甚至架空文本,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天马行空地曲解误读。这是一个越界的解读,必须加以纠正。无论是学生的解读,还是教师的引导,始终都要围绕文本。一切解读的创造性,必须以文本的规定性为先决条件。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它有能力提升的预期。同样,教师在文体解读探究后应归纳概括,提供参考性的个性解读资料,为文本解读指明方向。笔者以初中语文教材《皇帝的新装》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
上课时,我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请大家先把语文书放到抽屉里,全班同学都带着疑惑的眼神照着做了,有些同学还嘀咕这是怎么回事?我接着说:“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首先,我想跟大家一起边听故事边猜想。”随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语文科代表朗读,其他同学听并猜想,到了一个新的开头,不急于往下读,而叫学生试着想象:例如:读到“为了穿得漂亮”,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都漂亮到了什么程度?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读到“都看不见这衣服,”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可以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样,结局会怎么样?猜读想象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随后,我以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那么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讨论后,明确:骗子—行骗,皇帝—受骗,两位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子—揭骗。这样通过疏理情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以猜读想象为契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故事中的人物。于是,我说“:下面,我请同学们来评评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学生有的翻书,有的沉思,慢慢地有些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是一个愚蠢之极的皇帝,他手下的大臣阿谀奉承,丑态百出。”有的说“:这个皇帝太爱慕虚荣了,所以才被骗。”……对于皇帝,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而对骗子则肯定会有争议,于是我问: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你如何评价骗子?有的同学马上说“:因为皇帝极其喜爱新装,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可见骗子的狡猾。”而有个同学说“:老师,我对骗子的看法和大家的看法有点不同,我觉得这个皇帝整天只关心新衣服,不理朝政,骗子这么骗他,可能是希望皇帝能吸取教训,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同学话音刚落,全班就议论开了,有人认为说得对,也有人认为说得不对,并各自从书中找到依据。赞同者说“:骗子骗皇帝,以毒攻毒,好!骗子如果是坏的,那就应该把他们绳之以法,而课文结尾却没有这样写,可见作者也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反对者反驳:“骗子不值得肯定,从主观上说他们行骗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课文当中对骗子的细致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学生的热烈讨论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对于学生的这些独特感受,我充分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对文章要有个性化的理解。
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讨论后,于是,我便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我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皇帝回宫后会怎样?那两个骗子的命运又如何呢?请你们拿起笔,大胆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吧!”学生非常高兴,纷纷地进行写作。我在巡视时,发现有的说皇帝回宫后被活活气死了,有的说两个骗子逃走了,有的说皇帝改邪归正了,有的说皇帝还是老样子,不思悔改,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随后,我又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续写,并当场师生一起点评。最后,再布置下个星期的班会课,进行课本剧表演。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本课的教学中就用猜读、多角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概括人物性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续写故事、课后演课本剧则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个性化解读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化解读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规范,教师需要提供个性化解读的问题设计或方向指导能力,个性化解读中问题生成的掌握能力和合理评价学生个性化解读过程及结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