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正文

土力学教学方法研究

2021-4-10 | 教育研究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趋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央大力强调科技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作为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

 

创新人才的诞生取决于多方面条件,既需要优秀的内在因素,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人才不是单靠教育所能解决的,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学校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创新人才,但是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与创新人才的成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2]。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目前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就是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工作。高等学校要在“三保”工作中保证学生的就业稳定,同时推进自主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中[3],高职高专类学校、民办大学、普通全日制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自然分工。高职高专类学校主要开设职业性课程,培养职业型人才,而大学中的课程设置应反对随意性,坚持课程设置的体系性;反对分化性,坚持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反对职业化,坚持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反对肤浅性,坚持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在目前金融危机过程中,为保障学生就业,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密切加强学生职业化实践技能培养,统筹兼顾教学环节的学术性与职业实践性。如何把握创新性人才培养与职业化教育,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难点。

 

本文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土力学》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阐述在《土力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既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又能使学生得到技能实践的职业化教育。

 

二、《土力学》教学现状[4]

 

1.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

 

当前,各高等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来,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增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这样就使专业课程的学时越来越少,对学生的实践性能力培养也随之削弱。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现象更加明显。近年来,地基勘察和土木测试的技术发展迅猛,地下工程的新科技、新理论不断涌现。但《土力学》课程内容偏于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

 

3.课程横向跨度大、难度深

 

《土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的预备知识和相关领域较多,课程的横向跨度大,它与工程地质、水力学、建筑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理论等课程有密切联系,与这些课程的交叉加大了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4.教与学的矛盾

 

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理论过多,实践性环节偏少;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启发式、讨论式少;课外学习疏于指导,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自学能力差。教学效率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课程的改革持续进行,如调整专业设置、大平台招生、推行学分制、开设通识教育课、本科教学评估等等,有了一定进展与成效。但总体而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处于“应试教育”、“填鸭教学”体制之下。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社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脱节,虽然试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模式未变,教学的效果并不太明显,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这与社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在社会中的声誉不高,“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都不会干”的印象。

 

本文认为应在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推进研究实践型的教学理念[5]。研究实践型教学的内涵是丰富的,根据“研究与实践”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取向

 

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侧重于引领学生从学术探究过程的思路出发来理解各个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与局限性。教学中不仅仅关注现有知识讲解,更重要与更关键的是讲解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教师的研究经验以一种更加弥散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学是过程指向而不是结果指向,这里的过程既包括知识的创造过程也包括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土力学》教学的“有效应力”知识点讲解中,就应阐明为什么要引入有效应力的概念、有效应力的实际物理意义、间接获取有效应力的方法等等[6]。

 

2.实践为本

 

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践活动或对实践环节的讲解来阐明知识产生与运用的背景与用途,使学生能够将教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能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实践为本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主要围绕实践性教学活动展开,而不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教师需将在研究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整合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区分不再泾渭分明;实践与教学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促进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土力学》教学的“土压力”知识点讲解中,不仅要讲解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的求解公式,更重要的应阐明土压力中存在三种土压力的物理实质,以及不同土压力在常见的不同工程实践中运用的领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