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农业
摇循环是事物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国古代的循环演化思想是对这种运动形式的基本正确反映,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循环是一种普遍规律,任何事物的产生、成长和灭亡,都是循环运动的表现,具体事物的各式样态和形式都只是循环运动中的一个节点。循环演化思想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支撑。
一、循环观及其机理解释
在中国古代循环思想中,最为宏大的当是宇宙循环论,其总体认为:“宇宙演化存在明确的周期性,每一周期均经历相同的时间长度,而且又都重复相同的生存、发展至毁灭的历程,如此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撇开纯粹的宇宙论,最能体现循环往复思想的莫过于《周易》了,《周易》以“变”论事,强调“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循环运动,其无论是形式(八卦)还是内容,都体现了自然宇宙和社会事物的循环观念,六十四卦体系处于宇宙大循环之中,天地交生万物,万物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事物变化无始无终,循环往复不断。而每一卦又有阴阳爻的转化、变异之小循环,这种小循环被纳入乾坤转化的大循环之中,意指一切事物都在各自的循环运动中变化生息。可见,《周易》的卦、爻以及配以文字的双符合体系,既包含宇宙自然的大循环,又包含宇宙大循环之中的各种具体事物的小循环,揭示了万物循环往复运动的规律性。《易传·系辞下》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经·复卦》中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等等,就更加明确地阐明了日月、四时的循环往复。正如《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衍义》言:“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ジ矗?歉战蝗岫??矗?峤桓斩??ィ?宰榷?耷钜印?rdquo;李约瑟评价说:“没有什么能够更好的地说明《易经》中所体现的相互联系的思维的辩证性质了。任何事态都不是永远的,每个消失的实体都将再起,而且每种旺盛的力量都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任何事物始终处于生灭的循环往复之
循环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哲人阐发自然社会事物的重要依据。老子认为自然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灭必有生,它们始终处于往复循环之中。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事物由动到静,各自回归本根。物种变化也是如此,《庄子·至乐》在阐述从昆虫到人的变化时,以“机”阐述其循环思想。如:“种有几,得水则为绝,得水土之际……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有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如此循环往复,万物天成。
不仅如此,物种之间也存在着循环相食。如《关尹子·三极》载:“?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蛆,互相食也。”由此,万事万物都在无始无终的循环中生息。正如《荀子·王制》所云:“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吕氏春秋》明确提出“圜道”,指出“天道圜,地道方”,从日夜、四时、天体、植物生长及其云气变化等角度阐述了循环之道。从而指出:“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循环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得到充分体现,并呈现各种不同的阐述方式。
毋庸置疑,循环往复观念可以在直观和经验层面得到,但其内在机理探索。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气阴阳五行学说充当了循环机理机制的解释,阴阳消长变化、五行相生相克,日月推移万物运转,一切自然社会事情发生发展都不例外。在四时季节及其万物生长等方面,《管子·四时》云:“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揭示阴阳变化为天地运行、四时转移的机理。
《管子·乘马》云:“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馀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阳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而在万物生长循环的作用机制方面,以阴阳的消长作用机制进行说明,如《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云:“由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于下,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在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中,《黄帝内经》引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其年、月、日循环过程。《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同篇还指出,一日之中的阴阳气也处于消长循环之中,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总而言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其在讨论东、南、中、西、北对应的身体脏腑的关联时,指出五方所属及其循环相胜关系,即“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之循环相胜关系。并对应时间节律与身体,《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魏伯阳在《参同契》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炼丹理论体系,他将卦实体化,在《参同契》中列出卦与太阴循环和周日循环的联系,并运用阴阳学说进行阐述。《周易参同契·日月悬象章》曰:“易者,象也。悬象着明,莫大忽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周易参同契·晦朔合符章》又云:“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阳?旁於耍?蹙徘绷?Q粢匀?ⅲ?跻园送?hellip;…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同样,在运用干支循环纪年中,《史记·律书》从数理和阴阳机制等方面阐述其自然循环之理。其开篇云:“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阴阳各有六律合为十二律。由此,《史记·律书》将干支与天运物象、阴阳变化、万物生长等进行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