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会计审计 » 正文

审计转型改革思考

2021-4-10 | 会计审计

 

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使我国传统发展方式“软肋”尽显。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时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较快的出现了V性反转,领先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审计机关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积极发挥作用,也适时做出了审计转型的新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确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阻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便于审计机关能够尽快实现审计转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政府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各级审计机关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积极进行审计转型,为维护国家财经秩序、促进廉洁行政、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审计转型要求的突出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审计工作困难多。成为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

 

1.人少事多矛盾大,审计转型有阻碍。政府审计尤其是基层政府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相当突出。

 

很多国家的审计人员数量都占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以上,而我国共有审计人员8万人,只占总人口的万分之零点六左右,而且覆盖率偏低,目前每年对中央部门的审计覆盖面在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加上中央部门的二、三级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还要小。以2009年为例,我们对中央部门包括其二级单位的审计覆盖面刚刚达到25%,有些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还从未接受过审计。从基层审计机关看,县级审计机关只有lO—15人左右,市级审计机关也只有60—80人左右,每人年度工作项目有6—8项,还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等活动。只能疲于完成审计任务。由于受审计力量及时间的限制,审计深化程度受到影响,延伸审计力度更不够。

 

2.违纪违规现象较普遍,严格执法有阻力。在当前改革时期,社会矛盾、经济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为了自身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经常发生,权大于法的问题依然严重,很多单位仍然存在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还有的领导认为审计只是走过场,对审计工作不以为然,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3.部分项目无操作规范,审计质量难保证。审计机关虽然成立有26年了,但仍然有一些审计项目没有审计规范,不利于开展审计工作。主要有:

 

(1)实施效益审计困难多操作难。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服务方式转变、实现审计转型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目前开展此项工作困难较多:一是效益审计没有模式。<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提出了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要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但到目前为止,效益审计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特别是对效益审计如何考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二是制止铺张浪费问题有难度。审计发现,我们有些地方铺张、浪费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比贪污腐败问题更为严重,行政成本和职务消费也缺少节制;三是缺乏效益评价体系,开展效益审计的操作难度大。由于缺少标准与指南,更缺少效益评价的专业审计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绩效评价,所依据的相关规定较少,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绩效评价的权威性。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大作用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审计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中央确定的“制约权力”的重要手段。“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原则。现在的问题:一是普遍存在“先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这种做法的直接结果就是给审计人员查实问题,搜集证据、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作为干部任用依据的审计报告作用明显不大。如有违法违纪问题,更是给追究责任带来了困难。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责任难界定。由于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连续性的,仅从会计数据上很难界定前任与后任的责任,是否有共同责任,责任的轻重多少都难以定论。三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由于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目前,各级组织、纪检等部门大都重在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干部的任用与审计结果并无直接关系,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极大的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作用。

 

(二)审计队伍素质有所滑坡,成为实现审计转型的“瓶颈”

 

1.审计理念滞后,思维成定势。一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模糊”。主要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政府主管经济部门的事,审计机关不要“包打天下”,什么事情都要掺合其中。二是对审计转型认识不到位,没有感到审计转型的紧迫性。长期以来,多数审计人员一直习惯传统审计思维,审计思路狭窄,习惯停留在查错纠弊、揭露问题上,缺少审计转型的现代理念,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缺乏深层次思考、难以从社会经济整体及宏观角度发现、分析问题,更不能从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三是工作激情淡化。现阶段,许多审计干部在一个岗位“从一而终”,出现了一般应付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审计事业的追求和激情逐渐淡化。思想因循守旧、工作固步自封已成为制约审计转型的瓶颈。

 

2.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审计环境愈发复杂,审计人员存在诸多不适应:一是人员老化。笔者曾对安徽省某市审计局进行过调研:2009年审计人员118人中,30岁以下7人,占总人数的6%、31—40岁34人,占总人数的29%、41—50岁59人,占总人数的50%、5l一60岁18人,占总人数的15%。平均年龄为45岁,人员老化现象较为严重。据了解,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年龄结构基本同该市相差无几。年龄大了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相对较差,习惯按传统、按经验做事,造成推行审计转型的难度较大。二是知识结构单一。仍以上市为例,该市审计机关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本科学历61人、专科及以下学历47人,但在知识结构上90%以上为经济类专业,而急需的计算机、工程类专业仅有3人,知识结构明显不合理。加之审计人员长期忙于El常审计,接触新事物、补充新技能、增强新本领的时间与机会较少。知识老化已成为审计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力的严重障碍。三是人员流动性差。由于审计系统专业性强,干部流动空间小,不利于干部队伍交流、提高;同时,编制问题又限制了人员的进入,导致急需的人才选不到、进不来,新鲜力量无法补给,新的活力无法充实,使得外部先进的审计思想难以输入.理念创新少,观念更新慢。四是一线审计人员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