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货币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梯度推进论”是一个极其重要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定的贡献,它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优先发展,但也进一步扩大了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差距,加剧了中国区域经济失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金融发展程度对经济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可以从金融层面进行考察和解释。张军洲博士在其专著《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对区域金融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界定,认为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并对中国转型期的区域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1]。殷德生和肖顺喜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部区域金融的差距,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2]。谢丽霜将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与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总结为“五大冲突”[3]。麦勇认为我国一元金融政策与二元区域金融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应实施区域间有差别的金融政策[4]。
本文把区域金融失衡定义为金融资源在不同国家或区域间的不平衡配置现象。
一、区域金融失衡的表现
区域金融失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经济运行的客观现象。中国各区域的区位条件差异极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区域金融失衡现象十分明显。我们可从以下指标来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失衡的情况。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在金融资产总量、金融相关比率、货币化程度、证券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
在金融资产总量方面(由于缺乏各地区的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本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和金融机构存款分别作为金融资产和M2的替代指标来进行分析),2003、2004年东西部地区金融资产总量(存款+贷款)绝对数分别相差1918846•69亿元、219393•61亿元,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27508•92亿元,远远高于同期两地GDP绝对差异扩大的水平。与此同时,2003、2004年东西部地区金融资产总量的相对差异即地区金融资产总量的比值也十分明显,分别为4•21、4•19。
戈氏指数金融相关比率的差异,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GDP的比值。2003、2004年东西部的金融相关比率都有增长,但东部上扬的幅度更大一些,两地的差距扩大了。2003、2004年东部的金融相关比率分别高于西部46•92和50•94个百分点。这说明两地的金融市场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正在扩大。
麦氏指数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异,经济货币化比率是反映区域金融深化程度的另一个指标,指一个地区货币存量M2与GDP之间的比率(本文用金融机构存款/GDP代替)。2003、2004年东部的麦氏指数分别高于西部33•41和34•68个百分点。
再从股票发行和交易看。这两年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均大大超过了西部,东部是西部的2•9倍。2003年年我国东部地区A股筹资额771•20亿元,为西部地区当年发行总量的3•7倍。在同一时期,西部地区股票交易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04年我国东部股票交易量达24062•99亿元,为西部地区的5•7倍。
保费收入是保险业发展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2003、2004年东部地区保费收入均为西部的4倍多。在保险业发展水平上,西部远不及东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区域金融以至经济的失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既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时,调整的成本将是巨大的。近年我国东西部地区金融经济差异的急剧扩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区域金融失衡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针对我国区域金融失衡现象,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的解释,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财政政策的影响、体制转轨的影响、政府行为的影响、金融地理学的关系等。本文主要从金融政策的角度分析区域金融失衡的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计划金融的色彩还很浓,市场化程度偏低,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特征。而我国仍然恪守着一元化的金融政策,以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前提,强调全国范围的统一性[4]。金融政策的全国统一性是区域金融非均衡配置的主要原因。
1•统一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向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两大工具。政府应“逆经济风向而动”,以熨平经济的大起大落,力求平稳发展。当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政府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向时,货币政策的“绳子效应”使落后地区的扩张政策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反应弹性,而发达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政策的反应弹性。这就使统一货币政策尽管表面平等,但政策效应却并不平等,这不仅不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反而会使差异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一刀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东部地区经济状况改善的同时,恶化西部的经济发展,并进一步扩大东西部之间经济金融的差距。如1985年对全国乡镇企业的贷款实行紧缩,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基本已形成规模,处在结构变动、效率提高的阶段,而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刚刚起步,资金短缺是普遍现象,信贷紧缩使其发展大受影响。
1988-1991年的治理整顿时期,1993-1996年的经济“软着陆”时期的紧缩政策同样使东部地区过热经济降温的同时,将西部地区的经济打入低谷。2001-2002年为走出通货紧缩、减轻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