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文体相关 » 正文

行将消逝的村庄—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叙事

2021-4-10 | 文体相关

摘  要:进入90年代以来,乡村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向前发展,农民在不同程度上富了起来,但是乡村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相比,不是出现繁荣的景象,而是呈现出日益衰败的态势。表现在:第一,土地的的严重流失;第二,农民离土及农民渐渐被置于边缘境地的身份尴尬;第三,乡村文化的衰败。这些呈现在文本中的乡村正是当下在现代化语境中中国乡村的真实图景。
关键词:乡村 土地 文化
        乡土中国历史悠远,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百万的个自然村落是数千年农耕文明的自然载体。无论是田园牧歌的吟唱还是乡村现实描写,乡村与故乡是乡土文学的永恒母题。在新文学中,乡村作为启蒙话语被文学家们纳入视线,并逐渐赋予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乡村内蕴着国家,民族,文化等等诸多想象。
        二十世纪末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的乡村形态被史无前例的刷新、改写或者终结。一方面乡村自然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正在解体,乡村面临着城市的挤兑与冲击;另一方面农民面临着新的生存压力和身份的危机。正如费孝通曾说过“中国城市的发达似乎并没有促进乡村的繁荣,相反的,都市的兴起和乡村的衰落在近百年来像是一件事两面。”①乡土小说家们透过现代性的层层迷雾,更真实的表现出这些变化,透视出乡村梦魇般的生存图景。
        一、
        赵本夫的小说《即将消失的村庄》描写了当代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荒芜的现实图景。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子只留下老幼妇?缛酰??龃遄?姆课荩?笃?笃?牡顾?⑾?В煌恋卮笃?幕奈呙蝗烁?帧H说睦肟??钪帐瓜?诖逡布唇?桓创嬖凇?br />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人类正以自己创造的城市消失着上帝国创造的乡村。”②西方有学者说过,转型期是个悲剧的存在。在中国二十世纪末至今的大社会变革中,这种转型期的阵痛来得尤其强烈。当我们立足乡土中国社会来观照这个巨变时,发现满眼看到的是荒凉的图景,农村,农村社会正以极为迅速的速度被吞食、被消解和解体。 “现在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几乎每天都有70个村落消失。”③
        乡村作为一个自然地理空间,是乡土中国最基本的生活场所,到新世纪,当我们仍回到自然的原始的乡村本身而言,看到今日的乡村世界是“村子里太安静了。没有骡马嘶鸣,没有人语喧嚣,没有孩子打闹。”④和“除夕那天,整个村子陷入了一片无声的惊慌失措之当中,没有人放鞭炮,连爆竹也无人烧。”⑤”还如贾平凹说“我站在老街上,老街几乎要废弃了,门面板有的还在,有的全然腐烂,从塌了一角的门框脑上亮亮地挂了蛛网……街面上生满了草……”⑥
        这些图景相对于鲁迅笔下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向个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丝活气”⑦师陀《寒食街》里的“天昏昏朦朦的,三两片白云,一颗大太阳,看上去天上也荒凉了许多,田野间很少有几个人物……太阳光照常无力地晒着这土地,所不同的只是前代的大房子变作了小屋,小屋又将其坍塌;连一条肥壮的狗也找不到了。”⑧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三十年代的乡村是一种衰败之后,愈益贫困化,使乡土大地形成一派凄苦与荒凉,“这种生存的荒芜,直接来源于物质性的荒芜,是经济压迫的直接后果。”⑨而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呈现出的首先是土地的流失和农民离土,这已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贾平凹在《秦腔.后记》里说“这里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的发挥了它的潜力之后,粮食的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地,体制对治理发生了松弛,旧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命和草拨起来又抖净了的,根须上的土栽在哪里都是难活。”⑩建市场占地,城市建筑征工地,建工厂占地等各种名目的土地征用使上万亩良田变荒地,据调查, 2000年以后的几年,每年都在1000万亩以上。近10年来的农村征地达到1亿亩,土地的失去使农民失去了唯一的生存资源,农民也试图抗争,不过几乎所有的抗争都是徒劳无力,结果只有一个,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家,离开了土地,在乡村的传统观念之中,安土重迁,土地是生存的本,房屋是根,当根被拨起本已失去之后,农民的出路在哪里?城市?城市显然不是农民的栖息地,甚至连生存地都算不上。贾平凹在《土门》里设想了一个理想的“神禾源”, 一个都市中的村庄,集城市的功能与乡村的文明于一体,试图将城与乡的对立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中消除,但它毕竟只是理想中的桃花源,而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乌托邦存在的,因此梅梅在无家可归以后只能企图回到母亲的子宫里去寻找安全。在《土门》里,城郊地带的农民土地被建筑商征用,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逼向了代表农民最后一块堡垒的农村住房,一方要拆迁,一方要保留。要守住家园的人采取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方式力图抵抗,抵触与斗争到最后还是全军覆没,无可依靠的农民最终不得撤出往日的家园,流浪在不知名的地方。
        而即使在远离城市结合的农村 ,也因为生存而被逼离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离土,这种“生存的荒芜,是经济压迫的直接后果。”亿万农民离开土地,涌向城市的景象可谓是惊天动地,所谓田园风光,历史诗意,早消失得荡然无存。在今天,农民离土是不可抗拒的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农贸市场,砖厂,酒楼,鱼塘等与土地相关及相对立的象征意象,它们的崛起对应着土地的衰败,农耕文明形态的逐渐式微,农民土地的大量流失,农村的各种税费和乡村镇政府的腐败,都是中国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的原因,可以说城市改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而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迫使他们走出土地,走向城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