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术
实施小学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而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趣心理,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教学形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一、创设“玩”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从游戏中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各种绘画》时,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玩具———水枪,或瓶盖扎了眼的塑料瓶,然后装满水。上课时我带领全班学生来到操场上,先讲清楚游戏规则,然后开始分组玩打水仗的游戏,一边“玩”,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发生的变化,学生开始积极探究起来,终于发现地上的水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这些图案分别像什么?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像骆驼、像刺猬、像母鸡妈妈。”还有的说:“像福娃、像小鸟……。”我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并提出了作业要求:“平时我们都用铅笔、碳素笔、水彩笔、油画棒在纸上作画,今天我们能不能用手中的水枪当彩笔,操场当画纸,太阳公公当橡皮画一幅特殊的画呢?”学生欢呼雀跃异口同声道:“能”。
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表扬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下课铃打响了,学生还陶醉其中意犹未尽。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采用了巧妙融合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掌握学生的求趣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要使学生在美术课中“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真正表现出“童子之心”,就必须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陈旧的东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力求灵活多变,不断创新,充分掌握学生的求趣心理,使学生在无穷的乐趣中学习实践。
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挖掘展示教材内容本身的美,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对精美范作的分析或形象的讲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比如在上《吃火锅》时,我课前设计了一个“食品”展示台,用布包了起来。上课时先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学生们觉得很新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面是什么。当我掀开包布时,学生惊奇地叫了起来:“啊!原来是一桌丰盛的‘食品’呀!”接着我带领学生开始“吃”自助餐,他们激动地围着餐桌看着、捏着、闻着。就听见学生们的惊叹声激荡起伏:“太逼真了”“太棒了”;“我发现原来鸡腿是泡沫做的,汉堡是橡皮泥做的,肉丸子是用纸揉成的,牛肉面是用挂历纸剪成丝做的。我怎么没有想到呀?”学生们“吃”完后,急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创作,劲头十足。
三、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不够的,多向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美术课可以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为“0”型、“△”型或“□”型,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坐姿、桌凳的整齐、教室的安静等一些常规。让学生分组学习,相互交流,每一幅画完成一部分时,学生间相互观看,组内交流与组外观摩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交流,产生链式反应,使孩子们激起创作热情,产生“灵感”,随即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敢于表现,完成自己的佳作。比如在创作《假如我是巨人》时,有的学生画自己变成了巨人,不费力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通过观看交流,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画变成巨人站在大海中捕鱼;有的画修建摩天大厦,可以直接通向月球;有的画巨人移山填海,造田种树;还有的画治理沙尘暴改善环境……通过小组交流观摩,课堂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课堂常规活而有序,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富有创意的教室环境也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固定的教室环境,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学校资源,从室内延伸到室外,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习过程和方法。比如上写生课,教室环境太小,学生不能从多角度的观察写生物体,达不到写生的目的。我就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利用乒乓球案,在球案中间摆放上写生物,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个球案围成一圈进行写生,学生在写生中可以随意的交流、互换位置从不同角度写生,这就解决了教室环境太小的问题。在上《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到多功能教室,让学生直观的欣赏、观察各种动物在大自然中活动的录像、图片,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颜色、斑纹的特点和作用,亲身感受动物的可爱,然后再进行创作。再如上《玩泥巴》一课时,直接把学生带到操场沙坑旁,让学生在沙坑中尽情地创作……使学生有一种新奇感,进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