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乐
也许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告诉我,似乎在当前诗歌创作中或在诗歌传播中,常常被忽视冷落的是诗歌中的音乐元素,已经在不经意中远离。也许,你也会有同感。曾经升起又落下的音乐感,在重新拨动心灵的回归。如:语言声调节奏的音乐美,听起来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的音韵正被剥离;句式排列的参差美,句子骈散结合,参差有变,长短结合,缓急相间的音乐性,真叫人怀想。又如:诗歌传播中的配乐诗朗诵等,这些深受欢迎的形式,感染力强的,且又是激动心灵的表达,都被忽视。当前已被追求诗歌现代性的魔、怪、涩所代替。最让人忧虑的是成为当今的一种普遍现象。尽管有不少评论文章在呼吁,尽管有不少文章强调要多元化的创作,扭转不完整的局面,文章像一只美丽的鸟,在空中呼叫了几声要保持生态平衡,读者就会常来见你。过后,像是什么鸟也没有飞来过。现实情况来看,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仍是缺乏引导。
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正在呼唤,正在转机,多寡而已。我相信总会有几声鸣叫,深落心款的。脚步声缓缓传来,山上的寺院钟声醒了。2008年9月13日由南通市文化局,并联合了南通市文明办、南通市文化馆在南通市更俗剧院主办了《诗咏南通中秋文艺晚会》来看,是有远见的,而且又体现了对传统的承传。配乐朗诵了南通籍老辈、小辈的诗人的诗作。大手笔的搬出了古代的大诗人:王安石、岳飞、郑板桥、文天祥、张謇的《月光篇》;近代和当代诗人中有:卞之琳、迟浩田、丁芒、范曾、沙白、冯新民、陈白子、严迪、仇红等的《思乡篇》《飞梦篇》,在远离了的今天,大做文章,这是好事。为诗歌传播中的音乐元素,开辟了继承的先例。其中也有我的组诗《曙光里的洋口港》选节。请别误会,并不因为有我的作品被选上朗诵了,才议论此事,不!我的诗早在20年前,已被南通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过,现在是一份责任性的议论。这台水平较高的组织者之一,是相对年青的仇红诗人是总撰稿人。
配乐诗歌朗诵会在南通也己远离了几十多年。人们不仅生疏而且也在逐渐淡忘。也许全国此类活动也少了。配乐诗歌朗诵,是时代的需要。在去年的抗震救灾中,已显示了诗歌的先锋性,它使诗作的内涵得到共鸣,是诗意的补充。
一年前我在“中国作家网”上,见有关于诗歌应恢复朗诵传统的关注。似乎不仅中国诗人关注,远隔重洋的外国诗人也关注。在四川的一次中德诗人对话会上,就可看出如何打开己经自动关闭的那扇门:成都女诗人翟永明与德国女作家塔尼亚·克斯的对谈中,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诗歌在当下文学环境中的边缘化状况,和重视诗歌中音乐性问题。翟永明提出,应重新看待音乐元素在诗歌创作及传播中的作用。塔尼亚·克斯也很重视音乐性,表示曾请人为自己的诗歌配乐。
翟永明认为,中国古典诗歌非常注重诗歌的音乐性,但这一传统已慢慢改变并逐渐消失,部分导致诗歌和读者距离渐远。诗人自身也不是特别注重朗诵,从而无法在写作中更多关注音乐性,这样容易使诗歌完全变成视觉的东西。“我希望中国诗歌在音乐性上能够对古典诗歌有一个传承。”近几年来我见到网上有些名人呼吁,诗歌要唱响“2007、2008”年。有的提出“:让诗歌和音乐成为彼此的翅膀”能不能让诗歌重回人们的视野,人们期待着,不是不要,是有关部门没办。那次诗咏南通中秋文艺晚朗诵会上,我见到来的绝大部分是青少年,像我们年龄的人,廖廖可数。说明了青年人还是喜欢这一形式的。我发现他们全神贯注,很有兴趣。这一诗歌与音乐结合,何必无形中自我抛弃、自我悲观?既然青少年喜欢的,为什么不多办点呢?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催生出他们的情绪,产生出新的火花,这些举动超过他们单纯的欣赏和感动,效果会更好的。
因而我们期望诗与音乐的婚约尽早登场?达到彼岸的船尽早解缆。唤醒诗界的当权者与诗人。
是的,当下诗歌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有所忽视音乐元素的相随。如果我们目下注意配上音乐,应该是更贴切于艺术化的显现和演绎。诗歌里的乐感实际是视觉与听觉上的补充。由此而产生了美的效果,声音效果,感人的效果。同时,对语义的传达起到强化和美化作用。拉近了诗人与读者,诗作与听众,双方的心理距离,无形地强化了感情交融,情感的韵味,这样文学的构思,始终主宰着情感的流动。
早在1928年8月l0日,戴望舒在《小说月报》(第l9卷8期)上发表了《雨巷》等六首诗歌。其中回荡着优美旋律的是《雨巷》,是具有杰出音乐美的作品。被叶圣陶赞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由此,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说明了中国有新诗以来,不少名家都关注了诗歌作品的音乐性。甚至提出以戴望舒诗歌为今后的路子,自然流畅。
目前的八十后、八十后的后,使人忧心的是他们创作的追求,正在形成骨架后的定型。有位诗人访谈中说“:要转变诗风,除非改变基因”我看不一定,无须美容术,我相信诗人的天性与理念有关,时代、环境、地域、心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应是对一代人书写的责任。有人也许要问弹性的空间要不要?是不是指强调诗与音乐的双重结合,会影响诗的跨度与跳越,我想不会的,技巧问题可以自由安排,谁也不好定性。
为努力创造诗与音乐的和谐,诗与读者的和谐。失缺如何填补,应依赖于诗人在创作中的内在欲念,一切既定存在的持续,在作无止境的超越中。努力创造出诗与音乐的和谐,让它成为文学艺术园中的一朵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