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法律学 » 正文

法学本科人才教学模式研究

2021-4-10 | 法律学

 

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日显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促使我国的法学教育蓬勃发展。而随着高校扩招,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高等院校的本科法学教育纷纷上马,培养出了数量空前的法学高等人才,其直接后果就是大量法学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就业率多年处于末尾状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学专业的审批不够严谨,一些不具备师资条件的高校盲目开设法学专业,造成法学毕业生量多质低;另一方面,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脱离实际,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有必要试索一条法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有600余所本科高等院校开设了法学专业,但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围绕十几门主干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仍在进行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低,职业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岗位实际。与法律相关工作岗位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的法学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宪法、法理学、刑法、民法等法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选修课程来构筑课程体系,没有从岗位实际出发,致使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岗位实际。

 

(2)人才培养方法脱离法律实践。为适应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法律职业,应当在教学环节上安排充足的课时,保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留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学生对法律程序有完整的实践过程;更应在教学设计上有充分的论证来保障学生实际掌握工作技能。应当充分认识到,本科法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研究能力,而应重视职业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动口有余而动手不足,考试成绩有余而办事能力不足”[1]现象的发生。

 

(3)人才培养过程忽视学生创新。有学者指出,在法律实践中,法律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发现和认知法律事实的能力;归纳、概括案件争执焦点的能力;收集、分析、判断和采信证据的能力;正确确定案件性质和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组织和驾驭庭审活动的能力;担任案件辩护和代理的能力;提供法律咨询的能力;正确阐释法理和适用法律的能力;严谨的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等[2]。上述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某一门课程、某几次讲座来形成的,它们形成于对法学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而目前在同质化的法学教学过程中,大班授课,“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3]

 

填鸭式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不活跃、难以产生课堂互动等都进一步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项目式教学设计及其突破

 

要想解决上述法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式教学模式是一条较好的新路径。项目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对某一工作任务(项目)整个工作流程的各环节(工序)均能熟知并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本科层次的法学专业偏重于职业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法律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十分明显,专业能力学习过程恰恰符合项目式教学人才培养方式。

 

1.项目式教学的目标

 

项目式课程体系并非完全脱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在本科人才培养中,采用2+2的教学设计,第一、二学年设置该专业业务素质培养的基础性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第三、四学年应根据就业岗位所需技能,对应项目流程设计连续授课的项目课程。在第三、四学年通过项目课程体系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达到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项目教学的重点。

 

2.项目式课程体系的设计步骤

 

项目式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以岗位分析岗位技能、以岗位技能分析学习要求、以学习要求设计项目课程的基本步骤。

 

(1)用人单位项目调研———项目列表的确定。这是项目式课程体系设计的第一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掌握用人单位各岗位状况,分析总结各工作项目,制定项目表。(见图1)图1中每一项目均为一项工作任务。该工作任务是指在职业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在此特指为完成业务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的集合,该工作过程的集合应包含多个环节,具有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整体性。在这一步骤中,针对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列出所有岗位工作流程,组成项目表。

 

(2)项目内容分析与转化———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掌握项目表的基础上,对项目工作任务的流程进行分析,明确该项目中各道工序,项目各工序的工作任务内容的集合即为该项目的内容。项目流程中各工序的能力要求即为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使其所应具备的能力,针对该工序的教学应以使学生获得完成该工序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为标准。将对各工序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形成对于该项目整体的教学内容,将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这一步骤中,通过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将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应掌握的学习技能,进而明确教学内容。

 

(3)教学项目的形成———确定项目课程。这一步骤是在上一步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组合。这一组合以能够顺利实施各相关项目为原则,将为达到某一教学(工作)目的的多环节有序关联的教学内容的集合作为一项教学项目,该教学项目应与实际工作项目相对应,教学目的应以学生掌握能够完成实际工作项目的能力为目的。根据实际状况,每一教学项目可以设置为一门课程,也可以再分解为若干子教学项目,设置为多门课程。每门课程可以包括若干学习单元(教学环节),学习单元的设置应以实际工作任务(项目)所包含的工序来划分。各学习单元应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