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艺术理论 » 正文

柳青定位的艺术观分析

2021-4-10 | 艺术理论

 

十几年前,柳青为话剧《等待戈多》创作的戏剧造型成为舞台美术意象性设计的经典之作,其中白色的空间、黑色的钢琴以及吊扇下面倒挂的树像梦境般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今,他用明代画家王绂的“似与不似之间”这一经典艺术理论来诠释他在影片《赵氏孤儿》中的设计理念。如同中国传统的写意画一样,他的创作和思想真诚挥洒、自由开放、深刻独到,极富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在和这位青年艺术家的谈话中,能真切感受到他身上具有的一种纵横艺术多领域的大家风范,一种具有深厚哲学底蕴的学者气派,一种善于用智慧催化银幕造型创作的勇气,一种向经典文化母体寻找创新力量的冲动。

 

起初对于影片《赵氏孤儿》造型设计的定位,柳青的两个基本的想法是:首先场景造型应弱化和退后,甚至到无彩的感觉,以凸显人物造型。他也曾尝试把所有人物造型的色彩消退,用彩色胶片去拍黑白电影的效果,让所有造型、灯光用色都仿照单色,人为地用彩色胶片塑造一部一种无色彩感的“黑白片”,让个别色彩跳出来,如红色,跳跃的红色可以把影片的暴力主题强化出来。二是想用新的视角重新演绎。

 

柳青最反感的是现代电影老生常谈地去讲一个所谓经典的故事,他认为影片是给当代人看的,当代人的审美观已经有巨大改变,故事本身就已经略显陈旧沉重,更应该用今天的视角去重新演绎,做艺术尤其是做电影应该时刻站在时代前沿去反观和理解,因为现代电影是为今天和明天服务的,如果不启用当今的方式来处理和思考创作就没有任何意义。

 

柳青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影片《梅兰芳》的创作重点在于如何处理故事本身和当下的关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以改变方式而并非改变内容达到艺术的突破。他说,电影就应该是电影,不能看着像是电视剧或者MV,而且现代的电影,必须具有时代感,尤其是这种历史题材,革新的态度常常主要体现在技术部门。同时,当代电影是主观的艺术,应该多些“制造”,有些作品在刻意追求无限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原型,但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时期的时代灵魂和味道,而不是肤浅地再现和模仿。好的艺术是具有主观性和唯一性的,这才是柳青的创作概念。

 

“似”

 

从艺术工程学来讲,艺术理念和造型来源很重要,因此每次做这种大题材,柳青都会做很多准备工作。拍摄《梅兰芳》之前,他去过北京的很多像八大胡同等历史遗迹考察和体验,感觉到那里的地方气质依然没变,保留着许多当年的味道,回来以后他把体验写下来,每个景点用小5号字写三行,最后竟然用A4纸打印出了十几页。同样,2008年《赵氏孤儿》拍摄之前他也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去了那个时期的一些古迹。他先去了湖北,真切地感受到了曾侯乙墓中真实文物的“能量”;之后去了河南,如安阳的殷墟以及焦作、开封和三门峡,在虢国墓中他看到了“中华第一剑”,在“太子七驾”中他看到了战车;又到陕西重走了秦兵马俑,在山西看了法门寺,体验了西周宫殿的遗址,还去了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太原的赵青墓,随后到了那时晋国真正的都城侯马,观摩侯马的城市中古代规划格局的影子。之后柳青还步行去了交通不便的牛村,登上当时晋国的宫殿遗址——当地人叫它“土台”。他说,只有亲身体验经过考证的真迹才能切实感受到其中的“能量”。再后来他去的是曲沃,在当地居民帮助下参观了所见过最完整的车马坑,其中战车种类繁多:藤条的、木头的,生活车、战车、铜甲车及彩绘车,都是秦以前的用具。柳青最后去了山东和河北,一览齐鲁和燕赵的风情,寻找相关故事传说里苍岩山中的赵孤山和山西阳泉的藏山,再加上北京房山董村的西周遗址,这些都给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提供了直接依据。柳青经常被古人的智慧和情商所感动。他由外围到中心体验完古迹后,建立起一个扎实的根基,由此获得“能量”。查阅资料的工作最重要是看一手史料,避免以讹传讹,有些东西亲眼看过了才能真切地理解,也许在设计中不会直接使用,但需要吸收精髓。比如青铜器,地域不一样,合成的成分比例也不一样,晋国的青铜器金的成分多一些,而吴国的青铜器铅的成分多一些,这些小细节我们都会在体验中察觉到。对学术应该持严谨态度,对历史和传统最起码要理解和尊重,而传统必然有它强大的基础后盾。

 

然而,柳青认为,今天拍摄的历史片没必要完全按考古角度来看,需要参考的历史痕迹只是一个大概,在这部影片的具体运用上,汉之前的造型和风格都可以参照,而其后的时代审美变化过于明显,中国人气质感觉以汉为界限,之前是苍劲的,自唐朝开始风格趋向妖娆。中国历史文化如汪洋大海浩瀚无边,柳青恐怕设计师一旦沉迷其中就不好抽身出来,所以还需要挣脱历史的一些束缚,保持一种别样的主观创作心态——最重要的是要领悟理解其中的精髓作为创作的依据,因为电影美术师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

 

历史素材虽然看似零散,但它有一个统一的感受,在创作中他追求的细节逼近真实,但整体结构却并非真实而是精心设计,是用一种现代的方式去解构历史。坝上的场景拍摄于围场外面的塞罕坝林场,视觉上的前景和层次建立起一种有速率和动感的环境效果,目的是能让人感觉透彻明朗。

 

柳青说《梅兰芳》的场景就不够透气,全是文戏而没什么外景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惫,他认为电影终究是种视觉大餐,创作者需要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不似”

 

当初游览古迹的时候并没有剧本,柳青需要的只是个总体印象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便于跟导演沟通和商讨影片的艺术风格问题。艺术一定要凌驾于现实之上,这是他最根本的理念。最后他要把观摩到的东西全部隐退,只留下一种意象的感觉,即历史沉淀出的一种古人的古气和古味。柳青认为,讲述历史故事绝对要立足今天,几乎没有人能具体地站在那个最初古老的地方,所以艺术一切都有可能,它拥有多种形态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