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电影电视 » 正文

体育电影变迁思考

2021-4-10 | 电影电视

 

“体育电影”指的是:“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往往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相联系,具有较多的紧张、精彩的体育竞赛场面。在演员选择上常起用著名的专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员。”可见,体育片关注的是体育运动和体育工作者的生活与命运,影片多以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为背景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并以精湛的体育表演作为影片的特色。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电影从“文革”的荒芜中走出来。改革开放的思想大潮开启中国电影的新局面,体育电影的创新与变革自然脱离不了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以张暖忻、詹相持、李文彦等为代表的电影人在电影《沙鸥》、《剑魂》、《一个女教练的自述》等片中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文革。她们讲述的是文革前朝气蓬勃的运动生活,文革中惨遭破坏,文革后老一代运动员成为教练员,培养年轻人茁壮成长,满怀对文革的沉痛追忆。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1块金牌之后,中国各类体育项目频频征战世界,成绩喜人。但是,从这个时期的体育电影中我们能看出,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对于竞技体育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鲁韧的《飞吧,足球》,张军钊的《加油,中国队》等影片中,主题思路是主人公技术高超,但由于意志品质问题而遇到了挫折,通过做思想工作,思想问题得以解决,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前的那种“人定胜天”的思想还具有很大的惯性,再加上对竞技体育技术因素的认识不清,于是倾向于认为解决了思想问题便解决了战斗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人对竞技体育认识水平低下。

 

纵观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可以看到,和其它类型的影片一样,它们具备着与时代精神的同步性。对文革的沉痛反思,对“复兴中华”的渴望。

 

2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

 

1990年,第11届北京亚洲运动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314枚奖牌。自此,中国在国际体坛上战绩骄人。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电影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双重诱惑和挤压,进入了一个加速下滑的阶段,国产影片和电影市场迅速萎缩。但是,本阶段中国体育电影取得了许多突破,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陈国星的《黑眼睛》、霍建起的《赢家》关注了残疾人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并把关注视线投向残疾运动员这个群体,体现了电影的人文精神,给观众一个关注这个群体的机会。胡雪杨的《冰与火》是一部运动员与伤病作斗争的一部影片,滑冰运动员邓羚以叶乔波为原型,影片不仅有漂亮的冰上场面,真实细腻的表演,同时也展现了体育运动激烈的竞争与无穷的魅力,是一部少见的体育影片。

 

90年代的中国体育电影努力增加娱乐元素,如选择一些能兼顾奇观性与激烈性的运动项目。崔东升的喜剧片《球迷心窍》一改传统的感情格调,给我国的体育电影带来了快乐的因子。然而,一种与世界接轨、表现竞技体育核心精神的体育电影始终没有健康发展成型。大部分体育电影的态度都比较严肃,讲述着某个沉重的话题,甚至于部分影片还渗透出一种悲剧精神。

 

3新世纪至今的中国体育电影

 

3.1新世纪之初的中国体育电影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市场探索之路所带来的实际效用让人振奋,它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相当深远。在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观众对电影娱乐和消费功能的关注取代了过去对教化和宣传功能的渴望。

 

然而,世纪之交的体育电影似乎并没有象我国的经济和体育一样成绩辉煌。在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方面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格调。主题挖掘不深,被认为是当今中国体育电影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导演常征曾经说过,中国体育题材影片大多沿袭着“主人公经受挫折,通过过顽强拼搏最终得以成功”的老套路,在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发掘上,普遍不够深入,缺乏冲击力和感染力。如谢晋的《女足九号》、谢铜的《乒乓小子》等。

 

中国体育电影的情节流于套路,这使得中国体育片过分强调一种意志的力量,一种对荣誉的追求,显得娱乐性不足,甚至体育运动本身所能展现的观赏性也营造得不够,主题太过高拔和沉重,很难满足观众的口味,不符合目前的电影发展趋势。

 

3.2奥运期间的体育电影

 

乘着奥运的春风,又有一批体育题材影片出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等。其中《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部在特定时刻有着特殊意义的影片,体现中华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坚定信念,对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有深远意义,它还表达了追求目标,永不放弃的体育理念,向世人深刻诠释“重在参与”、“超越自我”的奥运精神。

 

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中国人全方位地接受了一次现代竞技体育以及体育精神的教育。竞技体育得到普及,职业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具有的鸿沟越来越小,竞技体育深入社会基层组织结构,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体育电影观众的价值取向已由以往“唯金牌论”逐渐转变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

 

纪录片《加油中国》、《筑梦2008》虽然谈不上属于真正的体育电影,但是对宣传奥运精神,发展我国的体育电影事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2008年11月,意大利米兰第26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上,由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奥运纪实电影《筑梦2008》获最佳影片“荣誉花环”奖和特别奖项中的影评奖,这也是中国人在这一电影节上首次夺得有着国际体育电影“奥斯卡”之称的奖项。无疑,这是世界对中国体育电影的一种肯定,必将为中国体育电影的振兴注入一针“强心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