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管理相关 » 正文

创新型城市社会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建议

2021-4-10 | 管理相关

摘要:通过对创新型城市内涵的分析,指出了以往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产业思维”之中,具有某种局限性。关于社会管理的创新应当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创新型城市社会管理的重点在于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城市中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社会管理 生存权 发展权
        一、创新型城市社会管理的内涵
        (一)关于创新型城市现有研究的文献概述
        从本世纪初开始,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国内研究机构开始着手创新型城市的类型、建设要素、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性关注。
        创新型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化创新型城市,另一类是科技创新型城市。 [1]
        文化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代表城市有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国际国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均分为学术界的观点和政府规制两个组成部分,国际学术界的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经济学家罗默、约翰·霍金斯、理查德·凯夫斯等人,其代表作为《创意经济》、《创意阶层的崛起》、《创意: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合同》等;政府研究的代表作有《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的主题》、《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创意新加坡》、《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等。中国国内学术界的代表人物为金元浦、叶郎、厉无畏、张京城、李怀亮等人,其代表作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2007)》、《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2-2007)》、《创意产业: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文化的跃升:从信息产业到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等;中国政府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与规划制订上,代表作有《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意见》、《关于加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意见》等。
        国际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和政府的规制形成了四类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推崇创新、强调依靠人的创造力、技巧和天赋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形式。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是知识形态的创造力经济,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是二三产业的结合点,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特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产业能级和国家竞争力、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优良产业。四是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了创新型国家和政府的形成。[ 观点引自《中国城市创意指数与城市创新研究》课题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及趋势报告”。]
        科技创新型城市,通过提高工业、加工制造业等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生产机制,加大创新要素方面的投入,促进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产业迅速发展,以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繁荣;其主要特征是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拉动城市经济,将高科技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2],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硅谷。
        以上两类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主体主要依赖于文化要素聚集区的参与者、各类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其发展模式是以知识、人力资本为核心要素并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意创新等综合创新活动,最终实现推动整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 [2]。世界银行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指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和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充足的经营、媒体、文化及学术活动的场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 有效的政府治理;高质量的居住选择;社会文化多元化,能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汇等[3]。而《创造性城市》(The Creative City)一书的作者兰德利(C.Landry),认为构成创造性城市的七个要素分别是: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上网机会[4]。
        基于实践中的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条件和存在形态,有的学者从创新型城市的内在创新能力出发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一个能够支持创新主体实现自主创新活动的复杂创新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行需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发展出一套全新的城市发展观。[5]也有学者从城市发展的实现形式角度提出:创新型城市就是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文化创新为基础的城市形态[6];这种创新型城市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体,其前身都是区域科技中心城市 [7]。
        (二)本文对于创新型城市的界定
        香港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启动了“创意香港”计划,力挽经济狂澜于既倒;上海在2005年开始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创意产业聚集区从18家发展到75家,年均增长率高达200%,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纵观国际国内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和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确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有的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无论是学术观点还是政府规制都围绕着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维持着创新再生产的创新系统如何推动城市地域环境内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这是典型的“产业思维”。“产业思维”的局限性在于,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创意型城市所依赖的文化创意产业和科学技术创新产业与其他一般的传统产业一样,都是先发展经济再改善民生的思路;而且一种新兴的创意产业一旦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经济发展就会立刻表现出对产业自身的审美疲劳,要通过改变整个系统的创新更新人们的新鲜感。这会使得城市中的人无所适从,因为创新活动本身和社会变迁之间就存在某种天然的亲和性--《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一书的作者霍尔(P.Hall)阐述了城市和“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揭示了那些有创新特质的城市往往“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之中,大量的新生事物不断涌入、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