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观经济
一、中国54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回顾
(一)“三位一体”式计划主导型宏观经济
调控机制的形成实现工业化,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发展理论关于走出二元、摆脱落后的通行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正如布瑞斯所指出的,“在全世界,工业化实际上已成为本世纪中叶一个使人着魔的字眼。"[日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年代里,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追求的首要目标。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由战后恢复发展转人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后提出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国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又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比如,在“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156项工程中,属于民用的104项工程平均每项投资达15008.22万元,其中重工业平均每项投资达15258.55万元,而钢铁工业平均每项投资更高达80906.29万元。
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的工业化赶超战略,主要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而且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不存在可以替代的路径。因此,毛择东认为,在中国推进工业化,就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因为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换育之,在建国初期,中国若选择以发展轻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赶超战略,虽有道理,但却不适应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只能而且必须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赶超战略。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实施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工业化赶超战略,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计划主导型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形式。林毅夫、蔡舫、李周三学者在其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内在的经济逻辑。
首先,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内优先发展重工业,为解决20世纪50年代我国资本稀缺的资源察赋与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国家只能人为地压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必需品的价格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从而造成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极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斋要借助计划与行政命令配置资撅;最后,为了贯彻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在微观上还必须建立以完成计划任务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体制。因此,只要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工业化赶超战略,以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经济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制度和毫无独立自主权的徽观经营机制为特点的“三位‘体”式计划主导型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便会相继形成,闺这种“三位一体”式计划主导型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是内生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徽观经济主体的重构上。它具体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重构。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小岗农民则首创“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在中央经历了由“不许”变为“不要”(1978),再变为“有条件的允许”(1979),继而“肯定”(1980),最终完全放开(1983)的过程。[aj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当前农村政策的若干问题》,不仅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优越性,而且第一次概括地提出了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的双层经营思想,从而标志着农村新的徽观经济体制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其二是几城镇国企改革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今后,国企都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主要依托。正因为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搞好国企进行了各种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和探索。
1978年国家对国有企业一改统收统支,实行企业基金制度;1979一1980年,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81一1982年,试行多种形式的经曹贵任制,如利润包干、利润递增包干、亏损包千等;1983一1984年9月,实行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10月一1986年实行第二步利改税;1987年至今,又进行了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的改革,全国各地实行的办法很多。主要有承包制、股份制改革、租赁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并、企业托管等等,并最终提出了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主张,从而为我国的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创新还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载体的市场取向改革上。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在宏观经济运行载体即宏观经济调节机制的选择上,就是引进和发展市场调节机制。因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国经济只有市场化,才能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个分支,并在经济全球化中谋求自己应有的地位。具体而言,中国24年来的市场取向改革又可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五个小的阶段。(l)市场化的准备阶段,或萌芽阶段(1979一1991年)。其主要特征是:“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阶段,具体又可区分为以下三个小阶段: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一1984年),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调节)为辅;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1984一1988年),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l治理整顿、维护稳定阶段(1988一1991年);(2)市场化改革的实施阶段,或生长阶段(1992一至今)。其主要特征是“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具体也可区分为以下两个小阶段: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一1997);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1997一至今)。总之,经过二十四年来的市场取向改革,目前我国商品市场调节价比重已超过90%,即我国九成以上商品价格已是“市场说了算”。
(三)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为治理国内的内需不足、通货紧缩,应对国外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自1998年10月开始,我国又连续近六年对国民经济实施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旋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俗称扩大内需政策。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3年,我国分别发行国债1000亿元、1100亿元、1500亿元、1500亿元、1500亿元和1400亿元。中国近六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分别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5百分点、2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使当年的GDP增长分别达到7.8%、7.1%、8%、7.3%和8%。按这个比例计算,1998一2001年间,国俊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在GDP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20%、28%、21%、25%。事实呱卯,自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