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乡土资源是对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机补充,有利于学生对当地人文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从文化继承上讲,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继承是对我们自己身边文化现场的原汁原味的继承,是我们身边朴质毕现的原生态资源。它包括当地的民间艺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俗人情、地方特产等。由于文化现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索和考察实践。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扩展中将“重要的地方性教材”纳入其中。1992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另外,在外国的课程标准中也包含着相关的条文,如1994年美国公布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及199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篇》等。
我国不少地方在使用国家审核通过的美术教科书的同时,也依据当地的乡土资源自编了不少乡土教材。尽管很多美术教师手中没有自编的乡土教材,他们也都能自发地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乡土内容。
应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文化进步,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在对乡土资源拓展利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以保证美术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呢?笔者试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一、存在问题
1.对乡土资源的拓展利用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对下属学校进行视导检查时,都把是否对校本教材进行开发利用作为一项检查得分条目,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各校对乡土教材的开发。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很多学校的开发客观地说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为了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为了检查得分而编写。
这种为了编写而编写的乡土教材,一是缺乏深度;二是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逻辑,就更不要说乡土资源之间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三是因教材的编写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也就不再考虑,至少是很少考虑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由于编写的目的不同,功用不同,所以编写这种类型的教材就容易得多,内容也比较粗糙。这种为应付检查所开发的乡土教材就成了一种显摆,或者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成绩”。
2.教师自身对乡土资源的研究与认识不足
这是一种主观上的缺陷。笔者曾有幸听过近10节市级优秀评选课,因事先定下了授课内容必须是乡土教材的基调,所以每节授课内容都是讲解当地较为突出的民间艺术,而执教教师本身又都是各县市的教学精英,因而每节课都应是精彩毕呈的。
但有些教师的课,虽然整节课看起来灵活多变,容量广,花样多,形式活,一节课热热闹闹,可是真正推敲起来又明显感到缺乏应有的深度。应该让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只是一带而过,好似蜻蜓点水,让人略略带有一丝遗憾,感觉纯粹是为了乡土而上、为了形式而上。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底蕴不足,异地上课,讲解的又是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居然能让学生问得窘相环生、瞠目结舌,不得不左掩右饰,这显然是教师对选定内容的研究过少和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3.没有充分利用好有效资源
与当地乡土资源相对应的一些人力资源以及文化现场,如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纳珍藏宝意蕴丰厚的博物馆、展览馆、民间工艺生产厂等,都是师生进行研究实践的非常有效的资源。但他(它)们常被忽视,或者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不足。一是学生未与当地艺人直面交流,操作或制作流程容易出现偏差,可能导致最有审美价值的部分被异化。二是学生有条件却未能亲临资源现场去探索、实践、感受,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资源的认识,都会停留在表层,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就很难向理性发展。
二、解决办法
1.对乡土教材的编写要慎重
当我们决定要编写乡土教材后,一定要注意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取得领导支持,通过研究再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取向。确定取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选取的乡土资源一定要有艺术的功能传承价值。所谓艺术功能传承价值,就是具有美术作品的愉悦性、美化性、感染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每个地方都有不少可取的乡土资源,是不是每种资源都值得我们从美术的角度去深入挖掘,去研究探索,去继承发扬呢?如我的家乡新沂,有闻名全国的“花厅文化”,有以王桂英老人为代表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剪纸艺术。从社会影响看,无疑“花厅文化”当仁不让,但是如果我们从美术的功能传承角度着眼,那选择剪纸艺术明显是非常合适的。二是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如我所在的新华小学是一所城区学校,虽然本地有麦秆贴画、包米皮人物造型等传统工艺,但因我们远离农村,制作材料的采集就有一定的困难。相比较而言,剪纸材料较为易得,又可以聘请老人为校外辅导员对师生进行直接指导,因而我校选择了生活化剪纸艺术作为美术拓展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乡土资源时,一定要便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向确定后,就可以组织编写人员对意向资源进行研究、整理、筛选。
编写人员在资源采集时,首先应对选定的乡土资源作深入的研究,包括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美学价值、社会功用、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技法特点等等,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样在编写教材时,才能把握全局,明确在哪一课或者哪一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围绕这个问题来组织教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