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艺术理论
作为基层行办公室一名喜爱摄影艺术的工作人员,自忖才疏学浅,一直以来对摄影作品发表评论始终抱着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记得德国时尚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纽顿曾经说过:“知识分子热衷于讨论摄影的意义,于是摄影师按下快门的手越来越犹疑,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可能导致摄影两极分化,到最后只剩下两种人:新闻摄影师和哲学家”。因此,我对于以学习的态度来欣赏摄影作品始终抱着较高的热忱,但对评价摄影作品有了一种蛰伏内心的戒备。
当2011年最后一期《农业发展与金融》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的时候,我终于经不住内心的冲动,从一个基层行读者的角度,尝试和同行们一起深入业余摄影者的内心去探寻心路历程,梳理和解析《农业发展与金融》摄影作品的创作思路,分享摄影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农业发展与金融》所选择的许多摄影作品,看似不经意间信手拈来,却以无言动人的魅力成就了其以恬谈、朴实为主流的艺术风格。纵观刊物上的摄影作品,几乎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没有“历险的拍摄”。怒放的鲜花、沉甸甸的果实、皑皑的群山、静幽的古城,田边辛勤劳作的农民以及农发行员工发自内心的微笑,那些让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却在基层农发行员工的镜头中闪烁着艺术的光辉。
2011年第9期封三刊登的《踏歌行》就是一幅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作者利用夕阳西下绚丽的天空来衬托山峦、人物、家畜的外部轮廓,生动表现了暮色中田园那份原始的自然与和谐……2011年第5期刊登的《红纸火火好日子》以鲜红的辣椒为媒介,让读者感受到了农家丰收的景象和红火的事业。作者拍摄时既深入田间地头,又下到车间流水线;既表现了农民采摘辣椒的喜悦,又拍摄了辣椒深加工产业链上的忙碌,述说了一个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的纪实过程。
“任何事物,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激动了我,我就拍摄它。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使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用美国著名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的这番话来诠释《农业发展与金融》摄影创作和照片选择的原动力是较为贴切的。只有作者对自然、农业、金融等元素以饱满的热爱来激发创作激情,并加以冷静思辨的观察与思索,才能换成一种视觉符号展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美学思考。
松花江畔,一行行整齐的白桦林,如同哨兵一样可以占据封底的阵地;料峭春风里,金黄的迎春花,像报春的使者,绽放在封底的花园;江南水乡、徽派建筑旖旎的风光,一抹余辉的河岸边几个少女婀娜的身影,勾连起了我们对于“江南自古繁华”的遐想;天都群峰、漠北峡谷关隘肃杀的秋风,残阳如血的山峦一簇簇枫叶耀眼的嫣红,仿佛是当年红军将士们浴血奋战中留下的身姿;高耸的摩天大楼、闪烁的霓虹灯,现代化计算机系统屏幕上跳跃的文符,昭示出金融变革沧海桑田变迁的辉煌。
作为一本记录农发行成长历程,反映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研究成果,展示各级行员工良好精神面貌的综合性刊物,《农业发展与金融》每一篇章都自成一个系统,都有自己天然的边框。“现代愚昧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意味着流行观念的无思想。”迎合时尚讨好大众和那种通常意义上的悦目,而这些在《农业发展与金融》的摄影作品中是见不到的,它用清新本源的创作风格正改变着人们对于摄影作品一贯的评判标准。
《农业发展与金融》摄影作品除了体现于作品的选材、表现的内容、及时的捕捉,更孕育在缜密独到的构思和创意中,它能以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准确捕捉,使视觉语言传递出比单一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的信息,产生出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有这些都来源于基层行员工对现实生活不同凡响的细致观察、体验与思考,在此前提下透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发现并提炼出事物中蕴含的情绪与哲理。
随着快门的开启,时间被凝固下来,作为“此时此刻”的记录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成为影像的永恒,也更成了农发行的一个历史片段。诚如英国摄影家皮特•亚当斯那句名言:“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这是在面对桌上一本本精美刊物照片时我的第一感觉。这种感觉随着对图文并茂的渐渐理解也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