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一、确立全人教育的方针
“全人教育”这个理念是1921年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1887一1977)首创和倡导的,他强调的是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小原国芳认为: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换句话说,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圣、求健、求富—生活的能力。①丁院长在80年代提出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教育要贯彻灵、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五字”方针,这一方针与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基本一致。这就表达了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成人和成才。
成人指的是做人之修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有修养、有美德的人;成才指的是教育要使人有技能、有本领、有谋生的方法和贡献,给人以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对神学教育而言,神学院要培养的学生首先是要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基督徒,能够落实耶稣的教导和信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基督徒品格和修养;其次再使其成为一个牧师或传道人,使其有从事神学或教牧工作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是好基督徒,就不可能是好牧师。耶稣曾说:“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10:20),说的正是身份和品格重于技能的道理。
现代教育颇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是手段,是助人成长的桥梁。这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育的方法和效益,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很有影响,然而对于神学院,不仅是一条桥,而是一条路,神学院是奉献人生之路的开始,在神学院所学习的一切,都将对其一生造成重大影响。我本人的成长,与在金陵母校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金陵对我的一生的影响不会被终止。
灵、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神学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灵的教育在于求圣。由于宗教统领人的心灵的知、情、意,故有了宗教的圣心,美好的灵性,人才会牺牲自我,奉献归主,服务人群。不追求灵性的神学生,常是不肯牺牲自我的人,神学院对他来说只是一块跳板,神学教育除了只能助他成为宗教职业者之外,没有什么意义。
自从奥古斯丁(354一430)以来,神学教育一直强调灵性的培育和服务教会的精神。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主,你是我的君王,我童年所学到的一切有用的知识都将为你服务,是啊,不管我说、写、读或教的是什么,都让它们为你服务。”灵育的内修是一颗宗教圣心之维持,包括对上帝的追寻和认识;外则则是对教会的忠心和服务。
德育在于求善。小原国芳认为德育包括五方面的含义:a.懂得人格的价值和尊严,相互尊重人格;b.寻求超越一切喜怒哀乐的正确人生观;。.深刻懂得善、恶、苦的意义,懂得对罪恶的忏悔的崇高性;d.了解道德生活的重要,明白欲望与理性的纠纷,明白人生的矛盾;e.培育出美好的、正直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人。德育不是一套说教,重在于德行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
自奥古斯丁以来,神学教育从来没有脱离道德教育,奥古斯丁甚至认为道德教育是神学教育之中心。丁院长多次强调:“中国基督教要高举伦理道德”。②宗教与道德从来就是血水相融,试想一个不讲伦理道德的传道人,能够传扬什么样的福音?智育在于求真。真是对宇宙认识和世界事物的真知灼见,是理性之认识。小原国芳认为求真就是求真学问、真本领、真智慧,这要求要启发智慧,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应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把知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神学教育而言,求真就是对《圣经》、神学和教义的真知灼见,对宗教有完整系统而深刻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宗教方面的专业人士。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神学教育就是要引导人性克服无知,追寻真理,归于上帝,达到坚持信仰,服务教会的目的。阿奎那比较重视知识与心智之教育,从而形成了一套经院哲学的体系。
中国基督教神学院自80年代以来,基本上是为应付教会事工的需要培养人才,故这些人才基本上是“教牧型”,能够从事神学研究和神学写作的人还不多。自1998年的“济南会议”以后,中国基督教要以“神学思想建设”为中心。因而神学教育的重心应从“教牧型”逐渐向“神学型”转移,也就是要培养能够进行神学反省和神学研究的人,以逐步发展出中国基督教自己的神学思想。我们应当看到,无论与国际基督教学术界相比,或者与国内宗教学术界相比,我们教会的学术人才太少,总体水平也不够,这里有许多原因,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反省,调整战略和目标,然后奋起直追。
丁院长在今年8月中旬中国基督教神学院校关于神学思想研讨会上就指出:神学院的功能是什么?丁院长认为就是要培养神学人才,这是一个很及时的声音和洞见,这里面包括非常丰富的智慧,包括中国基督教神学院的格局需要调整—全国性、大区性和省级神学院的区分和任务均是为了满足教牧事工的需要,而不是神学思想的发展,而且不合理也不切实际:把神学院与圣经学校绑在一起也欠妥,因为神学院与圣经学校的任务和要求不一样,神学院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培养神学人才,而圣经学校主要是为培养教牧人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重新思考和定位。b.包括对学制的重新定位和课程的重新设计。神学是目标,学制是框架,课程是手段,目标改了,其他也应相对改动。正如托玛斯•阿奎那所说:神学是一项费时耗力的事业。若不认识它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体育在于求健。体育主要是培养健壮的体魄,匀称的身体,灵巧的动作,以达到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体育是神学教育中薄弱的环节,应该承认,神学工作者和教牧人员的工作压力会越来越多,加上环境的污染和疾病的侵害,健康已成为普遍担忧和关注的问题,求健也就特别有意义。为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神学院需要有相应的体育设备,例如适应强运动的篮球,网球,适应女生运动的健美操,有条件的可以建健身房,藉专业的体育器材,更有利于身体的匀称和健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