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关
人作为“社会人”,一出生最先接触的就是社会,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生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的新鲜事物,也“遭遇”了很多危机、苦难、告诫和激发等非连续性事件。面对这些非连续性事件,需要教育工作者为青少年一代提供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些“遭遇”。正由于这些非连续性事件,才使一个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而在遇到那些“遭遇”、正视那些“遭遇”、战胜那些“遭遇”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哲理就是“非连续性教育”的真谛。“人是突然被抛入人世,在人世中不断计划自己,在转瞬即逝的存在中不断造就、创造自己的;对这样的人来说,不断施加的外在教育影响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承认有教育影响的话,那一定是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影响。”[1]李红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教育政策与发展、农村教育,《社会变迁中的乡村小学》[2]、《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湖南大金土村教育人类学考察》[3]、《跨越生命的断层:村落视野下的教育遭遇》(香港:汉域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3月)[1]构成了她的乡村教育研究交响曲。《跨越生命的断层:村落视野下的教育遭遇》(以下简写为《跨越生命的断层》)一书通过案例叙事的方式,对中国乡村教育中的“非连续性教育”进行了详细分析。全书共七章,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正如作者所说:“本书试图通过对大金村的田野调查,借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中国乡村教育中非连续性教育的普遍存在性,同时通过大金村村落精英的教育故事,启示读者如何战胜人生中遭遇的各种危机、苦难与挫折。”[1]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共有五章,主要是对乡村教育中非连续性教育的表现进行分析,对大金村四代精英的人生教育中面临的危机、苦难、告诫与激发进行阐述:李炽志历经磨难,在监狱中学习中医,成就中医事业;李富家虽然自己辍学,经历人生挫折,但是培育出五名大学生;李丰英高考受挫,后经人指点成就一番事业;李丰水遭受教育潜规则———保送被人顶替,但读了马丁路德•金的书《我有一个梦想》,重新唤起了生命的希望和梦想,这些中国乡村教育精英的人生经历诠释着“非连续性教育”,也凸显了我国乡村教育中教育机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全面、教育权利不公平等弊端。
第三部分为结语,借助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人”———乡村精英的“遭遇”和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理论,重新思考:“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细细品读《跨越生命的断层》一书后,笔者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本书运用哲学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对中国乡村教育进行一种新角度的阐释。
教育人类学经过长久发展,形成了以德奥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4]。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文章数量的统计发现,中国学者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数量远远多于针对以德奥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数量。李红婷博士正是借助德国哲学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这一思想,对我国乡村教育进行分析和阐释。博尔诺夫深受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人类学理论。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其教育人类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揭示了教育在人的本质成长中的重要性,以及给予了生命遭遇在教育界中的高度重视。
以往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塑造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但是博尔诺夫却注意到了生命过程中的非连续性成分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突发的非连续性事件也是一种具有影响意义的教育途径。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主要有以下表现: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等。作者分别就大金村四代精英经历的遭遇、危机、苦难、告诫、激发与唤醒等方面阐释了非连续性教育。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隐藏着的民族危机、家庭危机影响着乡村社区的每个家族的命运。作者通过对大金村四代精英遭遇人生的危机、苦难、折磨,转变人生态度,克服危机,走向成功的故事叙述,启示读者如何战胜人生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同时,作者也谈到了那些被“遭遇”折磨的人,凸显了中国乡村教育中的问题:农村寄宿制的不完善,青少年爱情观、道德观的不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凄凉,教育过程的潜规则等。
第二,本书运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大金村四代人的教育遭遇。
教育叙事研究的考察对象是教育经验和现象,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勾勒一种教育学批评,乃是为了接近在中国教育时空中发生的各种“真相”。在本书中,作者多是叙述她在大金村的访谈内容和感受,例如文章中讲述的李富家老人的一生经历:作为“黑五类”子女,反抗却换来了“开除学籍”回家务农;成立狮子会却变为“反革命事件”并导致亲人陷入痛苦,险些让自己在监狱度过人生的青年时代;步入中年,他又承受传宗接代的压力和多子女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通过老人的叙述,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李富家老人经历的那些苦难,也折射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遭受的苦难与痛苦。也正是经历过种种苦难,才成就了李富家老人培养出了五名大学生这个事实。
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本书更生动地体现出大金村四代人的教育遭遇,使读者融入“遭遇”经验中,切身感受“非连续性教育”的作用。
第三,通过对危机、苦难、告诫和激发等非连续性教育的现象的阐释,揭示“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