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相关 » 正文

教育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探析

2021-4-10 | 教育相关

 

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过程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推进的,是一种有别于教育因自身发展而自然而然发展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以主导者的身份要求学校配备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等,并且给予了较大的物质和制度支持。不可否认,这种推进措施使学校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推进方式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因为忽视教育实践者观念的转变,实际发挥的效用不容乐观。

 

正如美国比较教育专家艾萨克•康德尔指出:“教育的机构和技术、行政措施和课程安排、学校组织和学校类型、课程表和教学方法等涉及的是教育的各个剖面,对教育本身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对于研究教育问题来说,却是比较狭隘的教育概念”[1]。因此,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教育信息化过程不应该仅仅关注外在形式的变化,更应该关注隐藏在教育发展背后的“无形力量”,关注影响教育者教育实践的观念层次的变化,即教育文化的发展变化。那么,教育文化在教育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文化?探究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发展,分析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是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一、问题界定

 

教育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广义的教育文化包含教育制度、教育行为及教育观念等层面,涵盖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如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文化包含三个嵌套的层次:从表到里分别是制品符号、行为方式、理念价值[2]。狭义的教育文化特指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情感和态度,如陈晓慧教授认为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教育活动的类化物,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文化不等于教育活动,而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过程、方式、内容、结果等的反应,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情感和态度。”[3]。从某种角度上说,广义的教育文化与教育活动是很难区分的,而狭义的教育文化更能被人们识别与接受,本文的教育文化特指狭义的教育文化。

 

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教育活动类化物的教育文化,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不仅因为教育群体在短时期内较难形成新的共识,更是因为教育文化本身的继承性和包容性。

 

然而教育文化的这种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在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和新的异质因素涌入到教育实践中之后,教育文化将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教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是影响信息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文化这种强势文化必然要通过教育来传承、创新,教育在完成信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信息文化的洗礼,在创新和发展中影响教育实践及文化,因此,信息文化不仅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教育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史可以界说为教育文化史”[4],教育文化创新是支撑新的教育形态的内在基础,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以信息技术文化对教育文化的影响为研究起点,通过对教育文化发展机制的内在分析,结合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深入研究促进信息社会教育文化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教育信息化研究和推进提供参考。

 

二、信息时代教育文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教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教育群体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不断实践着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整个教育群体的教育理念,最终形成崭新的教育文化。因此,教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缓慢的,而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更能制约教育文化的进程。

 

(一)教育观念发展对教育文化发展的制约

 

由于本文所界定的教育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所以群体观念变化是教育文化变化的核心。而教育观念来源于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不断完善的结果。就目前来说,我国众多的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观念仍然受工业时代教育观念的严重影响。在这种观念体系里,教师、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教师教学改造的结果;等等。

 

虽然近些年的课程改革在努力改变这种现象,但事实上的效果与应然状态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新的教育观念里,教材不应该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定位由“控制”和“规范”转向服务。然而调查发现教师使用教材情况依次是“上级规定教材(M=2.89)、学校自选教材(M=1.54)、教师自编教材(M=1.07)”[5]。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高级还是没有职称,讲授法都排在第一位”[6]。从上述教育观念的表现来看,虽然人们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所认识,但是真正实施的教育观念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而我国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技能比较自信,“有61.0%的老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较好;有15.7的教师觉得自己课堂教学技能很好”[7],这种较高的效能感,增大了教育观念转变的难度。

 

(二)物质条件对教育文化发展的制约

 

信息文化是以信息技术设备应用和信息社会发展为依托的文化形态,因此要想使教育文化适应信息文化,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然而,客观条件仍然严重地制约着教育文化的发展。

 

目前,信息文化尚未完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互联网应用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表明,我国网络普及率仍然较低,“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是10.5%,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而“美国1998年的互联网普及率是18.6%,1999年即快速增长到26.2%;韩国1999年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2.4%,2000年则跃升至33%。”“目前16%的互联网普及率仍比全球平均水平19.1%低3.1个百分点,与互联网发达国家冰岛、美国等差距很大。

Top